-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试论屈原《离骚》喻体选择的文化意蕴 【作者】王 可 欣 【关键词】屈原??离骚??喻体选择??文化意蕴 【指导老师】杨 雅 丽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试论屈原《离骚》喻体选择的文化意蕴引言从汉代开始,就有人研究屈原并从事对楚辞作品的辑集、考订、注释、评论工作,其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著作日益增多,并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专门学科——楚辞学。中国楚辞学已走过了两千余年历史,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研究著作已达二百五十部以上,版本四百五十余种,研究论文则数以千计[1](P50)。研究的内容涉及:楚辞的起源及其与南北文化关系,屈原的生平及思想,楚辞的语言特色,楚辞的语法与修辞,楚辞与神话、历史、民族、民俗、哲学、宗教诸问题;楚辞各篇真伪及其排列次序。《离骚》无疑是楚辞中最具代表的作品,所以在当代学术研究史上,有关屈原及其《离骚》的研究是引人注目的,也是研究的热点。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出现的最伟大的作品。我国古代文人将它尊之为“经”,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是我国早期文学园地中的奇葩。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它有永远咀嚼的味道,《离骚》正是需要我们不断品味的不朽经典。目前国内外研究《离骚》的著述层出不穷,但大多数研究者以屈原生平及其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为研究对象,如周建忠《楚辞层次结构研究——以离骚为例》对《离骚》的分段做了仔细的推敲;黄崇浩《离骚结构的深层解析》得出《离骚》的结构成为一种“两难结构”,一种永远开放的结构的结论;顾农的《离骚的总体结构》也对《离骚》的总体结构进行了分析。除了以上论文外,尚有部分研究楚辞的著作,如董运庭《楚辞与屈原辞再考辩》,张叶芦《屈赋辨惑稿》,力之《楚辞与中古文献考说》,李金坤《风骚比较新论》,日本学者藤野岩友着、韩基国编译《巫系文学论》等专门著作,都是作者多年的心血之作,有很多重要的观点。各项研究中关于《离骚》喻体选择的文化蕴意这方面的研究也不乏佳作。如董性茂的《离骚花草比兴象征义解读》对《离骚》比兴的花草比兴做了解读;董芬芬的《离骚的主线意象及其寓意》、谭思健的《?离骚?的比兴体系及其审美价值》对其比兴体系做了整体的研究但并挖掘了其中的意义;还有赵丽的《离骚的巫文化表征》、苏萍《屈原离?骚的文化解读——兼论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价值取向》、张艳萍的《浅论离骚脉络与比兴的原始文化内涵》等,这些都着重了对《离骚》喻体选择的文化意蕴的分析。但研究《离骚》比喻修辞中的喻体及文化意蕴的著述还不够多,特别是对这些喻体的文化阐释还很不够。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如能透视喻体选择的文化蕴意必将为屈原及楚辞的研究添砖加瓦。因此我希望通过这个角度来展开自己的研究,进行论文写作。我会细致阅读《离骚》文本,感悟其中的思想文化精神和艺术表现手法为最基本的研究途径;查阅有关资料,阅读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特别是楚国历史文化研究方面的著述,积累必备的历史、哲学、文学素养;参阅语言学、修辞学著述,充实学科理论知识,提高写作水平。这次论文写作对本人来说是一次珍贵的学习和研究的尝试。《离骚》全诗共373句,而比喻句就占有154句〔有的整段用比,这个统计数已将其中非直接比喻句排除)。比喻手法就像贯通人体的千经百络一样遍布、贯通和络结《离骚》全诗,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精密宏大的体系,滋荣与决定着全诗的艺术生命。其喻体材料非常丰富,多达110种。今借鉴谭思健先生的比兴体系归纳[2](p1-4),将整个喻体材料分为以下三大类别,用以阐述屈原《离骚》喻体选择的文化意蕴。一、花草类《离骚》用香花香草比喻纯洁高尚的品质,取这些花草的芳洁;用培养芳草比喻培养人才,取这些花草有芳洁的美质,而又具有杀伤虫蛇、祛除瘴气的功用。至于说屈原为什么用了这样的一种比喻象征形式,则须从当时楚人的审美兴趣以及生活习俗去考察和认识。如将此看作只是表现了女人的特征,就完全掩盖了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蕴涵。楚人祭神巫风之盛行,促使人们对香草香木有倍加热爱之情。诗人或“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3](p21)?(以下《离骚》文本引用皆同此),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或“揽木绳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或“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或“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等,诗人所服所饰,所饮所餐,所行所止,无一不是香花香草。甚至于诗人擦拭眼泪也用的是香草,所谓“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诗人简直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香草美人”了。事实情况是,诗人生活于南楚巫风盛行的环境中,“浴兰华衣饰花”的种种行为方式必然深深感染着诗人,诗人借此引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以表达自己种种特殊感情,这实在是诗人善于学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