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浅谈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对巴蜀地区的影响.docxVIP

【毕业论文】浅谈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对巴蜀地区的影响.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浅谈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对巴蜀地区的影响 【作者】唐春燕 【关键词】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经济??文化??影响 【指导老师】易彪 【专业】历史学 【正文】引???言移民作为人类的一种迁徙现象,不管是政府行为的移民还是自发的民间行为的移民,它在开发资源,拓展疆域,保存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促进民族融合等诸多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巴蜀地区(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四川地区也指巴蜀地区)作为一个移民省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其从东汉末年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称号,成为先民们世代劳动生息的地方。它的移民都是以迁入为主,没有大的迁出,而外省移民入川也就成了巴蜀地区人口史的一大特点,也是巴蜀移民的一大特点。从秦汉到明清两千多年间,共有六次移民入川的高潮。其中以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人数最多而影响也最为深远,它对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再度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这次移民的背景以及它对巴蜀一带的影响说起了。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明末清初,四川战乱连年,百姓饱受摧残,再加上水、旱天灾和瘟疫的流行,使四川人口急剧锐减,经济残破不堪,以至田亩荒芜,人烟稀少。自顺治元年(1644)到康熙十九年(1680)这37年间,四川几乎一直处于烽火连绵的大规模战争中。即1644年张献忠率领明末农民起义军大举入川,由于遭到地方民众的强烈抵抗几乎每破一城都大肆屠城。而于顺治三年(1646)清军进入四川,打败张献忠,这又是一次惨烈的战争。此外,四川还遭遇了摇黄及“夔东十三家”之战乱。据向庭庚的《史咏》记载“摇黄十三家,蹂躏川东北,屠割之惨,不在张献忠之下”[1]。之后又发生了“三藩之乱”,遭到吴三桂军队洗劫过的州县大多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情况。而镇压叛乱的清军也因纪律废弛,烧杀掠抢,殃及民间。在经过大规模的战争不断轮番拉锯厮杀后,巴蜀地区尸横遍野,并长期得不到掩埋,随战乱接踵而至的便是瘟疫。顺治五年,瘟疫席卷了许多的城市乡村,据记载:“瘟疫流行,有大头瘟,头发肿赤,大几如斗;有马眼睛,双目黄大,森然梃露;有马蹄瘟,自膝至胫,青肿如一,状似马蹄,三病中者不救”[2]。顺治五年巴蜀一地又遭大旱,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像这种大旱、大饥、大疫在当时几乎席卷了大半个四川,这无疑是对战乱中苟延残喘的百姓的一种雪上加霜。不仅如此,四川还遭遇了虎灾。在荣昌,张懋尝主仆八人至荣昌上任,城中四处无人,天尚未黑,群虎窜出,八人之中有五个葬身于虎口。在这一系列的天灾人祸的作用下,使得四川的人口急剧锐减,并出现了历史上的最低记录。正如众多史料所描述的那样:“顺治康熙之间,蜀中如草昧除开”[3],“百里无烟,人民所存有数,频年进剿,迁移所存皮骨”[4];“诚有川之名,无川之实”[5];“土地荒芜,烟火寂灭,实同无人之境”[6]。二、“湖广填四川”的历程四川人口的锐减,不但造成了四川经济文化的萧条,限制并延缓了科技的发展,还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赋税收入,四川的残破不但会危及西南,而且还会对清政府统治造成不利的后果。因此,为了恢复四川的经济,巩固清王朝统治,清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招抚外省民众入川垦殖的政策,鼓励并组织外省人口大量迁徙入川,从而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移民运动。这些移民主要来自两湖两广两粤和陕西、福建、江西、山西、甘肃、江浙及云贵等省。由于在这次移民中湖广(清代行省名,指今湖南、湖北两省)移民占了大多数,而被这批移民的后裔在民间称为“湖广填四川”。然而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次,而清前期的是第二次。清前期的这一次“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活动。它的特点是由中央政府大力倡导、各级地方官员努力推行的造民垦荒,形成了移民的大气候、大环境,与自发性的移民(经济动因和其他原因)相结合,从而形成的大移民潮流,持续达一百多年。总的来看这次移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移民入川的初期阶段初期阶段大体是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二十一年(1682)。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攻克成都,并控制全四川,大规模的战争结束,招民垦荒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因这时奖励垦荒的政策很不完善,又是针对全国的,在实施中有不少缺陷,不能解决四川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之后又发生了“三藩之乱”,使移民到此的垦荒者,大多死于战乱,为移民入川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再加上第一批入川的人大都带有强制性。因此,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初期阶段的移民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二)移民入川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大体是康熙二十二(1683)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康熙二十二年,在清政府收复了台湾,中国至此才真正处于无战争的和平状态之中。而社会经济也至此开始了全面的恢复和繁荣。在这样的安定背景下,从康熙二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