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方鸿渐---毕业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再论方鸿渐 【作者】严 皓 【关键词】围城??钱钟书??方鸿渐??形象??性格??命运 【指导老师】韦济木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再论方鸿渐 ? 引言 1941年夏天,31岁的钱钟书到上海小住,因为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困于这个沦陷的孤岛之中,却又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的颠峰时期,从小钱开始向老钱、钱老转变。或许是感于时事,经过几年的情感积累和情绪酝酿,在1944年开始动笔,为那些在日寇践踏中华民族、祖国河山沦陷面前的或怯懦、或迷茫、或一身正气、或丧失骨气的小知识分子们写一些什么。于是有了这部《围城》。 自1946年完笔,《围城》戴着文学界赋予的巨大光环,出现在世人面前。被人们称之为《新儒林外史》,与《阿Q正传》、《子夜》等巨著相提并论,这是我能想到的一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小说的最大荣誉。 当然,《围城》是一部争议性很大的作品,在有人将其视为顶级一流小说顶礼膜拜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只是认为这是一部很普通的优秀的小说,将它与《儒林外史》、《子夜》等并列为一流小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拔高。 这些人认为《围城》是钱钟书“锱铢积累”而成的一部小说,它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盆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凑成的“毛血旺”,一筷子一筷子夹起来的只是很琐碎的一些情节。而《围城》,或者说钱钟书的成功,在于钱钟书在《围城》中将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这似乎只是一场文字的游戏,就像现在流行地称写作为“码字”。坦率地讲,少时读《围城》,也就真的只是被其中的连珠妙语所吸引,就像被京城的王痞吸引了一样。什么对小知识分子淋漓尽致地批判,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进而共鸣,都是稍微长大后所发生的故事了。 在2003年末,当时一位大热的作家,写《沙床》的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葛红兵教授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他比较喜欢巴金的《寒夜》,《寒夜》成熟的忧伤气息是他迷恋的,巴金身上的说真话、忏悔的意识,也是他敬仰的。他认为巴金是文学巨匠,是中国人求真意志、忏悔意识的象征,是活的文革博物馆。 而葛红兵教授觉得钱钟书只是讥讽知识分子,而不是悲悯,这是最大的问题。他也并不认为钱钟书的作品有多么了不起,《围城》在他口中,实际上只是一部聪明的小说,没有什么思想史、文学史价值。他也并不会和《围城》比地位。因为在葛教授看来,《围城》没有地位。[1] 我们也并不能因为葛红兵教授的一席话就否定了《围城》,否定了钱钟书先生,也不能排除这是葛教授的一种炒作手段,借已故的钱钟书先生和他影响很大的《围城》来抬高葛教授自己的身价。但这也算是文学界里的一种异声,而且这么一种声音,正在日渐扩大。但到底争议很大的《围城》是一流小说和只是普通的优秀小说这两说到底谁占有上风,谁更有道理,我也只能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 年少初识《围城》,是在父亲供职的那家中学的图书馆里。那里无人问津、无人管理,只有一个相当于库管的老师在腰间别着一把大门钥匙,活脱脱一某书店的库房。那时,我也并不知道钱钟书先生是何许人也。之所以一个懵懂少年会拿起这本被称之为“新儒林外史”的小说,是因为在一个闷热的夏日的午后,在一间无人的杂乱的图书馆里面,少年读完了能找到的所有的古龙的小说,而“围城”这个名字会使他有一种旧时代侦探小说的错觉。拿了起来,也就放不下去了。 少年被小说情节给迷住了,他没想到会有这么一本书可以把小知识分子们剥得鲜血淋漓。那时候的少年没有读过《阿Q正传》,后来他倒是觉得,所有人都可以在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而方鸿渐也可以影射到所有小知识分子的身上。对,小知识分子,一个有点儿文化但是略显肤浅、有点儿理想但是略显空洞、有点儿思想但是略显幼稚的,看似玩世不恭其实是不谙世事的群体。长大后的少年也在方鸿渐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一点儿悲哀也只能这么继续活下去。方鸿渐的悲哀在于他陷入了爱情、婚姻、事业的围城当中,攻城拔寨的攻不进去,失足沉陷的却又走不出来,在这些城与城之间的周旋,最后耗尽了他的精力与激情。 ? 一、方鸿渐的学识 都说方鸿渐肤浅,小俏皮话是很能说两句的,但是讲到正经处就难免露怯了。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他刚从欧洲“学成”归国后应世伯吕校长之约到家乡省立中学演讲的一段。我们从不否认方鸿渐有些急智,从因为错穿了凤仪的大褂而遗失讲演稿后没话找话憋出的那段不俗的笑话可以证明。 “吕校长,诸位先生,诸位同学:诸位的鼓掌虽然出于好意,其实是最不合理的。因为鼓掌表示演讲听得满意,现在鄙人还没开口,诸位已经满意得鼓掌,鄙人何必再讲什么呢?诸位应该先听演讲,然后随意鼓几下掌,让鄙人有面子下台。现在鼓掌在先,鄙人的演讲当不起那样热烈的掌声,反觉到一种收到款子交不出货色的惶恐。”[2]这个段子不但逗乐了女书记员,省立中学的师生们,我在多年后的一次演讲比赛中也偷来用过,时隔半个多世纪,依然收到了显著地成效。 但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