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诊疗.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帕金森病 中国医科大学 神经生物学教研室 掌握内容 1.概念:帕金森病;基因修饰细胞 2.帕金森病的病理表现及发病的病理学基础 3.基底神经节环路的调节方式 4.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 一、定义 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 PD)又名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由Parkinson(1817)首先描述,是一种进展缓慢,原发于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锥体外系变性疾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肢体震颤 肌强直 运动迟缓 姿势平衡反射消失 其他症状 流行病学 PD在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1000/10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两性分布差异不大 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病理 主要病理改变是含色素的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变性、缺失 出现症状时DA能神经元常丢失50%以上,症状明显时神经元丢失严重,残留者变性,黑色素减少 以黑质、纹状体减少为主,皮层和下丘脑并不减少 病理改变 病理 病理特点 总之,典型病理特点是: 进行性黑质含色素多巴胺神经元大量丧失(50%~70%) 路易(Lewy)小体有a-突触核蛋白沉积 病理改变 生化病理 脑内存在多条DA递质通路,最重要为黑质-纹状体通路 左旋酪氨酸 TH ↓ →L-DOPA DDC↓ →DA↓ 该通路DA神经元在黑质致密部,正常时自血流摄入左旋酪氨酸,经细胞内酪氨酸羟化酶(TH)转化为左旋多巴(L-DOPA) 再经过多巴脱羧酶(DDC)转化为DA DA通过黑质-纹状体束作用于壳核和尾状核细胞 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80%~ 99%) 该生化异常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成正比 PD发病的病理学基础: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环路 生化病理-基底节的神经生化解剖简图 生化病理-帕金森病基底节神经生化病理学 帕金森病—生化病理 病因及发病机制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原发性PD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 发病确切机制还不完全清楚,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PD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两个突破性发展:其一基底核神经回路的平衡失调成为PD发病的病理基础;其二DA氧化应激学说成为黑质部位DA神经元退化的理论基础。 一、基底神经节环路与帕金森病 锥体外系的运动调节中心区:基底神经节 运动调节的关键递质:多巴胺 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包括:纹状体 (striaturn, corpus striaturn)、黑质 (substantia nigra, SN)、丘脑底核和杏仁核。 基底神经节的主要功能:控制肢体肌张力,全身运动协调,维持姿势调节反射和下运动神经元的反射控制 基底神经节损害:肌张力不全-运动增多综合征或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基底神经节接受来自大脑皮层有关运动区的传入冲动,基底神经节的传出冲动又通过丘脑返回皮质的特定区域,构成了5条不同通路的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反馈的神经环路。 基底神经节环路的调节方式:直接通路;间接通路;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 (一)直接通路 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 纹状体GABA神经元释放GABA递质 苍白球GABA神经元 丘脑对谷氨酸神经元抑制作用 谷氨酸释放增加 皮层运动神经元活性增加。 (二)间接通路 皮层谷氨酸能神经元 纹状体GABA神经元释放 GABA递质 苍白球GABA神经元 丘脑底核的谷氨酸能神经元纤维投射到苍白球的神经兴奋性 苍白球的GABA神经元释放增加 丘脑谷氨酸能神经元兴奋性降低 皮层运动 (三)黑质-纹状体多巴胺通路 直接环路:D1受体介导的,GABA/肽类神经 递质(SP)/强啡肽(DYN)参与的调 节环路,起兴奋调节效应 。 间接环路:D2受体介导的,GABA/脑啡肽 (ENK)/神经营养素(NT)参与的调 节环路,起去抑制调节效应。 二者易化运动效果,相互协调作用,平衡锥体外系运动功能。 三、PD的发病机制 (一)环境因素与PD发病 参与PD发病的物质: (1)N-甲基氨基-L-丙氨酸(L-BMMA ) (2)长期接触铜、锰、铁、铅或长期暴露 于杀虫剂 (3)N-甲基1,2,3,6四氢吡啶(N-methyl- 4-phenyl-1,2,3,6-tet-rahyd

文档评论(0)

quji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