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对明代官员常服影响考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1 期第 54 页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年 3 月 doi:10.3969/j.issn. 1674-2346.2013.01.014 唐代对明代官员常服影响考辨 李  怡 摘  要:唐代官员常服体系通过品色制度、章服制度区别等差,绣袍是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官员常服制 度经过太祖近 30年的努力加以确立,后来的皇帝不断规范得以巩固,而赐服是为其补充。整体看来,唐代对于明代官员 常服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服装款式、服装色彩、装饰纹样等 3个方面。 关键词:唐代;明代;官员;常服;赐服 中图分类号:TS94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46 (2013) 01-0054-05 唐代官员常服对明代影响较大,尤其是绣袍为明代官员常服补子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本文意在考证 唐、明两代官员常服各自发展演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辨别二者之间的影响、传承关系。 1 唐代官员常服及绣袍 常服,亦称燕服、讌服、宴服,本为古之亵服,百官礼见、拜会时可着此服,但祭祀及重大朝会时 不得穿着。南北朝以来中原服饰融入胡族因素,穿着便捷、舒适的常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以致 于逐步取代传统礼服的地位。自隋代始,天子、文武百官均可着常服,常服被纳入礼制范畴。唐代服制 承袭隋制,常服进一步发展为圆领襕袍衫,并以紫、绯、绿、青等服色区别等级。初、盛唐时期流行窄 紧直袖式样,中晚唐流行传统宽衣大袖。与常服配套的是幞头与乌皮靴,幞头靴袍是唐代男子的流行服饰。 隋制“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1],在此基础上,唐代进一步规范了常服礼制。 一是品色制度。官员品级不同,其官服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旧唐书·舆服志》:“三品以上,大 科绸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绸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六品以上(下),服丝布, 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六品、七品饰银。八品、九品鍮石。 中唐时期以花鸟纹样区别官品,德 宗时规定以鹘衔绶带、雁衔仪委分别为节度使、观察使常服。“贞元三年三月,初赐节度观察使等新制时 服。上曰,‘顷来赐衣,文彩不常,非制也。朕今思之,节度使文,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 观察使以雁衔仪委,取其行列有序,冀人人有威仪也。’ [2] 此后,“文宗即位,以四方车服僭奢,下诏准 仪制令,品秩勋劳为等级。…… 袍袄之制:三品以上服绫,以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双孔雀;四品、五品服绫,以地黄交枝;六品 以下服绫, 小窠无文及隔织、独织。 [3] 并规定:“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 [4]。二 是章服制度,即官员随身佩戴鱼(龟)袋的制度,《旧唐书·舆服志》:“自后(开元九年)恩制赐赏绯 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这是常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章服制度化之后,百官请绯、紫之服,必 ———————————— 收稿日期:2012 - 12 - 04 基金项目:教育部 2009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唐、明两代官员服饰文化比较研究》阶段成果 [项目编号:09YJC760005] 作者简介:李怡,女,北京科技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中国古典文献(北京 100083)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2013 年 3 月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1 期第 55 页 须经过唐廷严格考效,且依据官员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够资格者方才授予。 武周时期出现了绣袍,即在袍服上刺绣文字、图案,以赏赐忠良、辨别等级。绣袍,亦称铭文袍, 源于前秦符坚之时。秦州刺史窦滔妻苏氏,亲手纺织彩锦制袍,上绣七言回文诗,赠予其夫,以示夫妻 恩爱、夫荣妻贵之厚意,时人称奇,争相仿效,成为六朝、隋代相继流行的纹样。则天女皇将其吸收入 官服体系,并特意撰文提起此典。高宗武皇后《织锦回文记》:“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回文,五彩相宣, 莹心耀目。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覆,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 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 [5] 武周时期绣袍最初只是作为赐物出现。天授二年(691)二月,赐朝集史、刺史绣袍,各于背上绣成 八字铭,后成定制。《唐会要》卷 32“异文袍”条:“天授三年正月二十二日,内出绣袍,赐新除都督刺 史,其袍皆刺绣作山形,绕山勒回文铭曰,‘德政惟明,职令思平,清慎忠勤,荣进躬亲。’自此每新除 都督刺史,必以此袍赐之。”此后,长寿三年(694)四月赐岳牧金字银字铭袍。延载元年(694)又赐给 诸文武三品以上者以袍,各绣动物图案。《通典》卷 61:“武太后延载元年五月,内出绣袍,以赐文武三 品以上官。其袍文,仍各有炯诫。诸王则饰以盘龙及鹿,宰相饰以凤池,尚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