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課程的互動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師資培育與課程改革」研討會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辦2000.12.1~2 科技與課程的互動分析 白亦方(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教授) 摘要:IT)及網際網路(Internet)在教育上的應用,非常熱門而且吸引諸多優秀人才以跨領域的方式投入,也初步累積可觀成果。其在課程領域內的討論,自1980年代起廣受大眾矚目﹔在先進國家中,許多政治人物與社會知名人士,更普遍認為科技不應僅代表一種社會特色,它更應該正式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Information Age)的來臨。;,。,,e世代邁向可知明天的具體參考。 關鍵詞:、、、 壹、前言 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社會潮流的快速變動,以及價值文化的排山倒海激揚而來,台灣的教育環境也主動、被動地產生一波波的改革訴求與既有權力結構之鬆動。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厥為明日之星,一時之間欲將台灣的教育現狀,利用「寬頻且Giga」的態勢速度以及網際網路(internet)的無遠弗屆功能,送上世界的競技舞台,以求在外匯存底之外,也能與先進國家並駕齊驅、追求卓越。 近年來資訊科技及網路在教育領域上的應用,是個非常熱門而且吸引諸多優秀人才以跨領域或跨學門的方式陸續投入,更初步累積了可觀成果。唯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楊惠芳,民89),國內雖然有七成七的家庭擁有電腦,但兒童的使用用途,卻有六成一花在電腦遊戲上﹔九年一貫新課程實施在即,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的政策言猶在耳,奈何平均每五位教師,只有一名具備該項能力。究竟,對於科技這麼一個披上亮麗外衣、令人又愛又怕的新工具(名詞?),reshape)課程的時代意義與實務關係,又會是什麼樣的場景? 科技在課程領域內的討論,自1980年代起廣受矚目﹔在若干先進國家中,越來越多的政治人物與社會知名人士,更普遍認為科技不應只是一項社會特色,而應該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Fensham, 1992, p.789)以英國的情境來說,科技的能力(capability)在課程學者眼中,是一種教育上「實用」(practical)的定義,此不同於從前僅僅與手工、藝術技能有關,乃屬於擴展到社會中「知識的運用」。(p.815)本文嘗試從科技的飆速進展,呈現企業界與教育界對科技資訊的解讀與應用之道,再以批判的角度,利用若干科技教育研究的發現結果與學者理論,分析提出個人對於科技與課程的互動面貌,但盼大眾對於科技與人文的兼納或兩難、經濟理性思維與教育正義精髓之差異掌握,有以更具信心,並陪伴年青e世代邁向可知的明天。 貳、從資訊科技到課程定義 科技創造了立即性成功的幻想,而其根據的是當下雙眼所見 ~E.A. Joseph, 1983, cited in Pinar et al., 1995, p.705 一、資料、資訊與知識管理 一般人看到科技二字,心中浮出的第一印象往往就是電腦、滑鼠與網際網路,而看到教育內容,也很快將其與課程教學產生聯結。Pugalee Robinson(1998)引用Flynn(1996)的研究數據指出,二年前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 WWW)的成長速度,網際網路上的資料超過2千2百萬筆,而每個月網頁的增加數目也高達1百萬。就網路來說,它提供了貨物的接近、取得以及點子市場,讓買賣雙方和自願參與者,用傳統以外的其他形式進行交換。(Conhaim, 2000)而這樣的資源共享與資料財貨的互通,在企業界更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台灣惠普(HP)公司領導者眼中,所謂的資料,指的是「未處理過的文字、數字」(例如當月營業額),而資訊是「有脈絡的資料整理」(例如月營業額的比較),至於知識則是「資訊再加上經驗」,那麼更進一步的智慧,則是有效率地應用知識,乃屬於一種直覺式知識。(黃河明,民89,67)同時,對於日本提出的「螺旋性知識轉換」,也就是人際關係上非制度性的交流(如技術、點子),68-69) 在台積(TSMC)企業體內,所謂「知識管理」的特色是﹕「組織中要能將知識儲存、標準化、建檔,同時知識要能在組織內擴散出去,讓沒有經驗的人來接手時,只要參考各種有關的工作知識存檔,就可立即上線。」(莊素玉等,民89,14)此與前述惠普的共通點在於,資料要能發揮其蘊涵價值,就不能停留在消極的儲存或整理功能,而要透過科學的方式,讓龐大的資料能夠即時、有系統、敏於市場、經驗累積、與智慧為先地,投入在公司或企業體的永續經營上,讓少數人管理的金字塔型結構,予以轉化為扁平化結構,共同追求利潤與人性的經營。 二、分散式知識與課程教學定義的轉變 讓我們把焦點稍微聚集到與課程內容較為相關的知識上。以網路學習或科技資訊運用的立論根據來說,所謂的「分散式專業知能」(distributed expertise)概念值得探討。distribu

文档评论(0)

文档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