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苗族村落的教育民族志反思中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pdfVIP

从一个苗族村落的教育民族志反思中国边远民族地区教育.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一个苗族村落的教育民族志 反思中国边远 民族地区教育 陈沛照 [摘要]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以学校教育为载体的现代性知识对村落社会的渗透逐渐增强,曾经维 持村落协调运转的地方性知识愈发被排挤在主流话语的边缘。作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现代学校教育强调 了文化的普同性却忽略了文化的多元性。只有结合地方性知识的习得 ,民族学校教育才能在传播主流文化的 同时,真实地表达村落世界的教育内涵,推动村落社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苗族教育;边缘 ;知识体系;反思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3926(20t0)1O—0o13__07 基金项目:本文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一般项 目(批准文号:08JC850001)和湖北省教育厅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度项 目(批准文号:2008q21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沛照(1974~)。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湖北民族学院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教 育学、文化人类学。湖北 恩施 445000 人类文化传承的场所与方式,既可以指正规 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同年,全国人大民委主任王 的学校教育,也可以指非正规的家庭或社会教育。 朝文到苗村调研,并题写寨门 “小茅坡营苗族民俗 在没有 “文字下乡”的年代,人们从家庭成员、社区 文化村”;2006年,宣恩县民委把该村纳人 “民族 邻里那里习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和谐相 文化与生态旅游村”的建设规划之中。 处之道;现代学校教育作为联接现代性与地方性 一 、 苗族村落教育的田野图像 的中间场所,在全球一体化造成的文化趋同化背 景之下,已经成了文化碰撞和文化选择的重要场 在村落的早期历史上,小茅坡营村没有接受 域。在现代性知识向村落强势渗透的过程中,村 正规学校教育的场所,只有极少数条件较好的家 落社会的地方性知识正逐渐被挤压至话语空间的 庭把孩子送到周边汉人开办的私塾读书。据现年 边缘。 83岁的退休干部石明勤介绍,从 20世纪30年代 小茅坡营村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 自治州宣恩 起,村中才始办私塾。当时的地主石清顺热心教 县高罗集镇西北 15公里处。2009年农民人均纯 育,延聘汉人塾师教授各家子弟,最多时有近2O 收入 1650元,约占全县平均水平的66.4%。全村 个学生就读 ,均是男童。私塾教学周期一般为一 共有 126户,475人,其中苗族 386人,占全村总人 年,每年正月至二月问开学,十月初放假。教学内 口的82%,主要包括冯、龙、石三大姓 。小茅坡营 容为 《三字经》、《百家姓》、《四书》、《古文观止》 村属于传统的山地农耕生产方式,以种植水稻、玉 等。塾师所得待遇分实物与现金两种,每月伙食 米、红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养猪是传统的 定为实物,谓之 “供东”,未提供 “供东”的家长则 家庭养殖业,兼养有少量牛、羊、鸡、鸭等。20世纪 交现金。然而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苗民生活艰 8O年代以来打工潮推动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目 辛,私塾办学时断时续,能够接受私塾教育的苗族 前打工收入已成为村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作为 儿童少之又少 。 有着 300多年历史的湘西移民聚落,小茅坡营是 1952年,小茅坡营开办了村落历史上的第一 鄂西南地区唯一完好保留本民族语言的苗族聚居 所小学。当时借一问民房作为教室,唯一的一年 村落,保持着与祖源地 同质同型的文化特征。 级一个班招收了 16名苗族儿童,全部 自带桌凳, 2003年,小茅坡营村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命名为 “民 采用全国统编的语文和数学教材,配备一位教师。 1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文档评论(0)

jsntrgzx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