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团圆囝 {ilIAOfANjI!J
口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 周榆华
摘 要 《东坡志林》是苏轼贬放黄州后随手杂记的文字材料,其中12篇记游文真实地反映了他谪居期间的生活情况和思想面
貌,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后人阅读这些文章时,不仅能得到哲理的启发,又能获得审美的愉悦。
关键词 《东坡志林》 记游文 文学性
《东坡志林》最初名为 《东坡手泽》,经苏轼后人整理而成。其他 相引的意思——都是受贬黜、闲置不用的官员,都希望借江山风月
人再编次刊行此书时,“不欲以父书 目之”(《四库全书总 目提要》 排遣心中积郁。
语),于是把书名改成了现在的叫法。《东坡志林》流传下来的版本很 山水历来是失意文人的精神屏障,他们懂得如何在山水游玩中
多,卷数也不一样,主要有 1卷、5卷和 12卷本。较为通行的是五卷 寻找生命乐趣,忘却甚至超越政治上的是非得失 ,苏轼前往承天寺
本,根据内容分为记游、怀古、修养、疾病等29类。列在记游类的短 的目的即在此。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两次泛舟赤壁矶,同样
文共 12篇,主要是苏轼贬放黄州后随手记下的生活经历,时间上起 是在这种心理驱使下的行为。前《赤壁赋》中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
元丰四年 (1081),下至元符三年(1100),很能见出苏轼谪居期间的 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问之明月,
思想面貌。苏轼的贬谪经历在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中时有反映,后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
人也详细论述过,而记录在笔记中的相关内容却很少有人关注。本 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等句子 ,显然包含了他追求超脱、不以
文拟对 《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进行解读,借此了解苏轼仕途失意时 得失为怀的思想。苏轼毕竟不同于一般文人,他在游玩中不仅能发
的一些生活情况,同时认识这些文章的艺术特色。 现山水之美 ,还能对获得的感受进行反思,使之带有很强的哲理意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放黄州。初到黄州,他仍 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漫步至承天寺中庭时,看
心有余陲,自言 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忧患 见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本是较为常见
已空犹梦怕”(次《韵前篇》)。惊恐稍定后,满怀的幽冷凄清又挥之不 的景象,很多人视若无睹,但在苏轼眼里它却像一幅淡雅素静的水
去,在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中,苏轼 自比孤鸿 ,“惊起却 墨画,别有韵致。所以苏轼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于元丰四年的 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暗寓知音稀少,另一方面也叹惜生活中缺乏发
记《游松江》,也流露出了这种情绪:吾昔 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 现美的眼睛。后人读至此,怎不掩卷沉思?
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 ,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 贬放黄州是苏轼遇到的第~次沉重打击 ,与其他失意官员一
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 《定风 样,苏轼彷徨孤独,忧愁不眠,但他善于从佛道两家汲取智慧 ,在
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昊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客欢 山水游乐中摆脱烦恼 ,这使他的思想 日趋成熟 ,为 日后承受更大
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 的打击奠定了基础。元祜元年 ,在黄州住了五年的苏轼被召还朝,
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 日海风架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 任翰林学士。由于政见分歧加上性格刚直,苏轼在京城没待几年,
追思曩时,真一梦耳。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 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就被排挤到地方上任职。绍圣元年(1094),厄运再次降临,59岁的
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升任密州太守。赴任途中,与 苏轼被贬官惠州;三年后 ,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在当时,惠州和
友人陈舜俞(字令举)、张先 (字子野)等相聚于松江桥亭,宴饮酬唱, 儋州还是非常偏远落后的地区,官员贬放这两个地方,则意味着
其乐无比。七年后,当自己遭受沉重打击,谪居黄州时,昔 日聚会于 再也无机会召回起用了。
松江桥亭的友人却已凋零殆尽,心中的孤独愁苦更向何人诉说呢? 尽管生存空间被边缘化——无论是地理距离还是心理距离,苏
在对往事的追忆和感慨中,苏轼的落寞情怀不 自觉地显露出来。一 轼要去的地方离政治和文化中心越来越远了,但苏轼并不像初贬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