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9 卷第 1 期 过 程 工 程 学 报 Vol.9 No.1
2009 年 2 月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 Feb. 2009
油水重力分离过程油滴浮升规律的实验研究
孙治谦, 王振波, 吴存仙, 金有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山东 东营 257061]
摘 要:在测定油水重力分离器内分散相油滴的浓度、粒度及中位粒径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区域内油滴的浮升规
律. 结果表明,入口区域油水混合液的湍流程度较大,两相存在较充分的纵向掺混,在 100 mm 高度以上区域,油相
相对浓度均达到 0.9 以上;斜板和平板区域内油相浓度较高,小油滴聚结成大油滴,在 50 mm 高度处,中位粒径由
10 µm 升至 30 µm 以上;平板区域油膜更新速度较慢,流动性较差,聚结效果不及斜板区域;重力沉降区域内流场相
对平稳,油相相对浓度多集中于 0.4∼0.6 之间,大油滴已基本浮升至顶部油层得到分离;隔油板前方区域存在涡旋流,
部分区域油相相对浓度约升高了 0.02,中位粒径增大了 1 µm 左右,出现返混现象.
关键词:油水重力分离;流动特性;液滴聚结;分离特性
中图分类号:TQ0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6X(2009)01−0023−05
1 前 言 从而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紧凑的卧式油水分离设备提供
依据.
油水重力分离器以其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操作方
便、运行稳定等特点,在油田原油脱水及污水处理等领 2 实 验
[1−3]
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 2.1 材料与装置
国内外学者利用Fluent, STAR-CD 等大型商业软件 实验材料为机油和水,其中机油在室温下的粘度为
对油水重力分离器内部流场与油相浓度分布进行了数 230 mPa⋅s,密度为 0.9029 g/mL. 实验装置由搅拌罐、
值模拟[4−7] ,但由于油水两相流动的特点及其随机性, 增压泵、浮子流量计和油水重力分离器组成,管路由内
得到的流场与浓度分布的模拟结果精度不高;还有研究 径为 15 mm 的PPR 管连接而成,实验流程如图 1 所示.
者[8−12]从分散相液滴的受力分析及分离器的结构特点出
发,对分离器的内部流场、分离效率等进行了理论分析
3 4
与建模工作,但分析过程中引进了较多的假设以使问题 3 1. Agitation tank
简化,所得结果不可避免地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误差. 2. Booster pump
3. Sinker flowmeter
而相关的实验工作多集中于分离器个别截面处分散相 4. Oil−water gravity separator
浓度的测试、油水两相停留时间分布的测量及油水两相 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