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 29卷第6期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 11月
Vo1.29 No.6 JoLlmalofChangchtmNorma[Urfivcrsity(HwnanitiesmidSocialSciences) Nov.2O1O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特指问句探析
冯 炜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摘 要]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的特指问句共有 87处用例,疑问代词的使用以 “何”居多,约 占
71%;句末无一例使用语气助词,体现了法典语言的庄重、严谨与规范;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呈现前置
与后置并存的格局 ,体现唐初汉语疑问句语序正在变化之中。
[关键词] 唐《律疏议》;特指问句;疑问代词
[中图分类号]HI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2010)06—0120—04
《唐律疏议》是唐代的刑法典,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及中华法系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封建法典,亦是
封建法制臻于成熟和定型的标志。
《唐律疏议》由律文 (含注文)及律疏组成,律疏对律文及注文逐句逐条进行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这
种解释属有权解释 ,即律疏与律条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唐律疏议》法律解释的基本手段为训诂,因此不
仅在中国法制史与律学史上意义重大,在汉语史领域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已有学者指出:“《唐律疏议》是
一 部法典,但注文、疏文 (含 “议”和 “法律问答”)又显示其是一部律学、应用训诂学实践的专书,这种
律学与训诂学紧密结合的交叉性特点,能很好地体现法律与语言、法律解释与训诂训释的紧密关系……”…
《唐律疏议》采用的律学训诂方式之一为法律问答体,以 “问日”、 “答日”的形式虚拟对话,预设司法
实践中的疑难案例 ,并给以详尽解析。这种问答体疏证共出现 178处,含 184例疑问句。
关于疑问句的分类,学界认识并不统一。笔者采纳 吕叔湘先生的分类方法,把疑问句分为四类:特指
问、是非问、正反问、选择问。]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 中的特指问旬出现87例,是非问句出现 2例,正
反问句出现 87例 ,选择问句出现 8例。
特指问旬 “用疑问代词和由它组成的短语来表明疑问点,说话者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3【J特指问
句不像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选择问句那样答案就包含在句子中,而是要求对方仅与疑问点有关的人、物、
原因、处所 、方法、事实等作出答复,因此这种疑问句要使用疑问代词。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里的特指问句共有87例,疑问代词的使用较为集中。多数使用体词性疑问代词
锕‘”(共 62例),部分使用谓词性疑问代词 若“为”(共 23例),个别使用体词性疑问代词 “几”(共 2例)
提问。
一 “何”(62)
、
疑问代词 “何”在先秦时代即已出现。“何’在殷墟甲骨文、西周甲骨文、西周金文中都见不到,但在
西周传世文献,如 《诗经》 (雅颂)、 《尚书》 (周书)、 《逸周书》 (真文献)和 《周易》 (卦爻辞)中都可见
到。所 以可 以说, 何‘’在西周时代 已用得较为广泛了。”[]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特指问旬里的疑问代词 何“”使用非常频繁,共出现62例用例,充当的句法成
分主要有定语 (57)、宾语 (3)、主语 (1)、与 “须”组成短语作状语 (1)。
【收稿 日期】2010—07—29
[作者简介】冯 炜(1971一),女,吉林大安人,吉林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从事汉语史研究。
· 120 ·
(一) “何”作定语 (57)
1.“何”与名词 “罪”组成 固定搭配 (5I)
“何”作定语修饰其后的中心语 “罪”,此种用法最多,在 “何”充当定语的57处用例 中出现 51处。
“何罪”询问某种 (某类)犯罪的罪名或处罚办法,与前面的动词组成动宾结构,主要有 以下几种用法:
①合科 (当、得)何罪 (34):W50(T37,21)(为行文方便,我们用w代表问答体疏证,T代表律条。
W50指第50处问答体疏证,137指此问答出现于总第37条律文中,在 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中的顺序为
21。下同)、W55(T39,23)、W6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网络传播法规(自考14339)复习必备题库(含答案).pdf VIP
- 2023-2024学年江苏南通市启秀中学数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解析.doc VIP
- 2024年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场镇招聘社区工作者真题参考答案详解.docx VIP
- 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五四制)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docx VIP
- A公司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doc VIP
- 2019-2021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数学试卷及答案.docx VIP
- 高考地理答题模板和技巧.pdf VIP
- 昆虫物种识别与分类的现代分子方法.pptx VIP
- 精神科团体心理治疗.pptx VIP
- Z公司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路径探讨.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