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理论与诗文理论的关系——以“象”为中心.pdfVIP

书法理论与诗文理论的关系——以“象”为中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法理论与诗文理论的关系 ——以“象为中心 冯 翠 儿 (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 一、象 “象”之义始源于《周易·系辞上》:“圣人有见天下之迹,而拟其形 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周易·系辞下》则云:“易者,象也;象也 者,像也。”在先秦时代,“象”只停留在“象征”的范围内,即如“以象表 德”: 《左传·宣公三年》载: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 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今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 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这与《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所言的作用一致: 夫德俭而有道,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 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也就是《周易。系辞上》所谓之“立象以尽意”的思维方式。先秦的代表 文学《诗经》己承传了“象”的表达手法而被《毛诗序》归纳为“六义”中的 “兴”,正如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云: 易之象也,诗之兴也。变化而不可方物矣……象之所包广 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盖道体之将形而未显者 书法理论与诗文理论的关系·59· 也。雎鸠之于好逑,穆木之于贞淑,甚而熊蛇之于男女,象之 0 0 诗也。 0 是把“象”视为“兴”。“象”成为了“喻体”,其作用与《毛传》同出一辙。 如《小雅。黄鸟》:“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下传日: 兴也。黄乌宜集木啄粟者,喻天下室家不以其道而相去,是失 其性。 焦循在《毛诗补疏》也指出郑玄每以“喻”来释“兴”:“《笺》每以喻释《传》 之兴,是喻即兴也。”朱熹《诗集传》对“兴”的解释也只强调了外物对作 者所起的感发,即“兴起”①: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可见“借象作喻”来引起所言之事或物是《诗经》中“兴”的一种传统表达 手法。从另一角度看,《诗经》中“兴”的意义,经两汉、魏、晋,到六朝已 有很大的发展。钟嵘《诗品序》解释“兴、比、赋”云: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 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赋也。 无论在次序和解释上都跟传统不一样。张师伯伟认为:“站在文学批 评的立场(不是经学的或小学的立场)上来看,对于“兴”的解释基本 上可划为两大派:一派以《诗经》的作品为立论依据,一派以汉以来的 诗歌创作为立论依据。依据不同,定义便不一样。钟嵘是根据汉以 来五言诗的创作为其立论基础的,这就与传统的以《诗经》为立论依 据的“兴”义有所区别。”②相信钟嵘对“兴”义的阐释,不单受汉以来五 言诗的创作为立论基础,应也受汉魏六朝文艺理论广范运用“意象批 评”的影响。 ①《诗经》中用“兴”的地方皆在篇或章之首。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兴, 起也。”又朱熹《答何叔京》云:“兴乃兴起之义。” ②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60·谁是诗中疏凿手 二、意 象 一、卉蚕;队 何谓“意象批评”?据张师伯伟的解释:“‘意象批评法’就是指以 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理念,以揭示作者的风格所在。”①那就是说批 评或鉴赏者必须透过形象的摄取(直观文艺作品),融人思维、想像,脑 海中铸炼出一股实物与想象揉合了的,带有情感的主观意念。于是要 透过具体的设喻去表达抽象的意念的一种批评手法。 那么,何谓“意象”?分就哲学、书法和文学三方面作释义: 哲学的:《韩非子·解老》释为“意想之象”云:“人希见生象也而得 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从实 在看到的事物,想象出意念中的形象,就如今天的科学家,以出土的人 头骨或恐龙骨去做猿人或恐

文档评论(0)

higu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