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道德推理與教學關係之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教師道德推理與教學關係之初探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張鳳燕 ? ? 第一節 緒 論 ? 壹、 研究動機 教育之敷設,乃應需要而生。衡諸史實,道德教育自始即為中國首要教育目的。如「命夔典樂、教冑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堯典。「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舜典。「大司徒以六德六行教萬民」周禮。「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孟子藤文公篇。在私人教育方面,孔子更是強調「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四教。東漢以降,儒家成為中國正統的教育思想,「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成為各代設教的目的;「化民成俗」及「克己復禮」亦為教育理想的功用(田培林,民62)。在教育實施中,負責完成此一目的的施教者,也被期待成為道德的代言人。高尚的品格、正確的思想言行也成為教師的社會形象。當然,如此高超的形象也為教師贏得尊崇的地位,所謂「天、地、君、親、師」及「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即是。 但是,民國以來,有些人不喜歡講道德,甚至怕講道德(江雲鵬,民82),因為他們認為道德是一種束縛,使人不自在、不自由;而在教育方面,隨著西風東漸,在學校學科教學上,道德教育已漸漸地失去其重要性,而不如其他知識性學科重要。同樣地,扮演道德代言人的教師角色已逐漸淡化。近年來杏壇頻頻出現的怪異現象或醜聞,更足以憾動「人師」的崇高形象。如有些國小教師在幾年前股票狂飆時,戴著耳機,邊聽股票行情邊上課(註一)。有的教師或因學生未按時繳交作業(註二),或因學生未作好資源回收的分類工作(註三),而嚴懲學生致使學生受傷。有位國小教師因班級學業成績競爭故,竟將班上一年級成績落後的學生趕回家,不准其參加考試;有的偷改學生考卷,以提高自己班級成績(註四)。有的教師公然在課堂上幾乎以強迫方式要學生購買參考書,或要學生至家中補習(註五)。另有些教師則是替補習班引介學生,從中抽佣,而被法務部列為肅貪對象(註六)。有的教師更罔顧人倫猥褻、強姦年幼女學生(註七及註八)。甚至有些國小校長公器私用,將輔導室改為休息室,留宿女職員(註九);或深夜酗酒並進入女生宿舍撫摸學生(註十)。 面對此一難堪卻又日漸增多的景象,吾人在憂慮之餘,不禁想到當教師道德操守愈來愈低時,是不是只損及教師的清高形象?還是他的教學也會隨之不同?若有不同,那麼,那將會是什麼方面的不同?這些問題的回答是本研究所關切者。在繼續探討這些問題前,讓我們先看看美國走過的路。 近代美國道德教育的發展(Beyer,1991; Ryan,1986,1988),似與我國不同。四○年代至五○年代的美國教育,學校是傳遞社會價值的場所,道德教育是教師的主要工作之一。教師的地位在當時也贏得應有的尊敬。六○年代至七○年代的美國,是一價值混亂的年代。六○年代中期的反越戰運動及水門案的爆發,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從而強調個人的權力。當時街頭盛傳著「不要相信年齡超過三十歲的人」的口頭禪。在這種反權威思潮中,教師的影響力也隨之降低。其實很多教師也和一般民眾一樣,面對日益增多的民眾向政府抗議和示威、婚前性行為、何謂愛國以及墮胎種種爭論不休的議題,他們也不知如何是好。加上當時興起的價值澄清教學法(value clarification),主張教師以中立角色進行道德及價值的教,更使得很多教師放棄道德教育的工作,而純粹擔任傳授知識的技術工作(Ryan,1986)。少數教師顯然對這種只重「過程」,不問「目的」的價值教學方式,及自己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去「指導」學生是非對錯,無法心安。總之,六○年代至七○年代,教師在道德教育上並未扮演積極角色;而青少年的破壞性行為、婚前性行為、藥物濫用及其他犯罪行為,也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八○年代的美國,似乎已倦於紛亂,而尋求秩序與穩定。雷根政府一反預期,常將教育置於重要新聞。同時期由全美教育工作委員會所提出的報告,也指出美國學生學業成就失敗的相關因素中,有很多涉及道德因素,如成人凌虐兒童、學生不守紀律、破壞行為及藉著藥物或電視逃避學習。與此相應的是1980年9月蓋洛普調查(Gallup poll)顯示百分之七十九的美國人贊成學校要負責教導學生的品性與道德行為;而在有子女上公立學校的父母樣本中,對此問題贊成的比例,則提高至百分之八十四(Ryan,1986)。另外,八○年代後期,不斷有學者為文為道德教育把脈,並針對時弊提出改進方案。全美學校董事會協會(The National School Boards Association)在1987 年發表「公立學校中德性之養成」一文 。督導與課程發展協會(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也在1988年發表「學校生活中的道德教育」一文。這兩個專業團體所發表的文章內容

文档评论(0)

文档专家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