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何香凝的治学特点看我校的办学传统
宋亚平
为纪念廖仲恺并继其遗志,何香凝于1927年创办仲恺农工学校,她确立了培养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供国家建设之用的办学理念,重点建设了关乎国计民生的蚕桑学科,强调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并以严格的管理保证办学质量。她以革命家的气魄办学、治学,其革命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治学特点,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凝炼成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总揽何香凝革命的一生和办学的思想及实践,可以比较清晰地发现她治学的鲜明特点。
一、革命性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国民党的改组,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政纲,它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主要原则方面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孙中山逝世后,是否真正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就成了区分真革命、假革命,国民党左派和右派的根本标志。廖仲恺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和追随者,再三强调扶助农工的重要性,把扶助农工作为革命事业的必要内容。他指出:“工农利益与革命是不可分的,但是革命是工农为主才行”,“吾人其不欲国民革命成功则已,否则必先去干农民运动”,“反农工即是反革命”。廖仲恺被刺后,何香凝倾注心血,创办仲恺农工学校,通过教育农工子弟学知识、长本领去推动农民的解放事业,“创办仲恺农工学校于广州,思树立解放劳苦群众运动之基础”,以此为改善农工的生活和生存境况,为革命增添力量尽一份职责。由此可知,何香凝的治学已超越了一般教育的意义,有着鲜明的革命政治立场。
何香凝治学的革命性特点还表现在鼓励学生投身到火热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去。“七七”事变后,1937年秋,征得何香凝同意,仲恺农工学校迁于广东南海县西樵山下的官山圩,受何香凝抗日精神的影响和鼓舞下,学校师生以高涨的爱国热情迅速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而且就在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进入到学校中来,“从此,仲恺学校的学生运动就受到党的地方组织的直接领导”,“仲恺学校学生1938年上半年入党的不下10人”。这种新倾向与何香凝追求革命、进步、民主、和平的政治主张是同向的。1937年12月26日,郭沫若前往官山,为仲恺学生题下了“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肯定了学校师生的革命行动。当广州沦陷,学校校舍被破坏后,何香凝极度悲愤,她积极联络逃亡到香港的一部分仲恺学校教师,策划学校复办,并“号召热情勇敢的青年从血的斗争中学习,才能适应当前的抗战需要和战时环境”,爱国青年献身于抗战事业,“在这里,每个青年都能够锻炼成为健壮、勇敢、精明、能干的战士,而这种真实的教育决不是在后方的学院里学习得到的。”在她的感召下,许多仲恺学校的学生纷纷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或者去了延安,或者回原籍参加抗日游击队,或者留在后方从事宣传和组织民众。1939年8月,学校在中山南屏乡复办,后于1940年迁往澳门。当时,汪伪政权劝何香凝回广州复办时,何香凝予以严厉斥责。1940年9月,学校迁到粤北山区的乐昌县西乡桂花村,在那里坚持办学3年9个月。在乐昌办学中,教员和学生中的共产党员秘密进行革命活动,组织抗日宣传和学潮。1942年2月,何香凝在前往广西在曲江逗留时,约见学校负责人,详细询问办学的情况,坚定地说:“学校总会有一天返广州复办的。不论校名怎么改,仲恺这个名字不能改。仲恺扶助农工的精神不死。” 1944年4月,迫于粤北战事紧张,学校迁到粤西新兴县,又迁到罗定县。抗日战争胜利后,经过何香凝的努力协助,仲恺学校在原址复办。当广东省教育当局对学校复办百般刁难时,何香凝愤然向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孙科等人致函,“诸先生过去乃仲恺之良友,乞设法维持本校,恢复其原有制度及精神,纪念先烈之志不坠,而香凝个人再从事于教育事业,生活环境极为符合也。”只可惜何香凝的一腔热情遭到冷落。当蒋介石背弃国共合作的诺言,悍然发动了内战时,何香凝对国民党政府卖国独裁、分裂的政策深恶痛绝,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并以极大的热情,团结国民党的民主力量,开展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斗争。她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和感染着仲恺学校的学生,许多学生投奔革命。
二、实践性
如前所述,在不鹜高深学理、培养有真实学识之实业人才的办学理念指导下,何香凝十分重视实践人才的重要性。扶助农工不是空泛之言,也不是粉饰之举,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为农工的生活、生产提供切实的帮助。何香凝治学坚持实践办学目的即在于此。一是抓好实验基地的建设。实验基地分两部分:一是实验农场;二是制丝工场。1926年春季,实验农场与建筑校舍同步筹办。1927年春,实验农场土地全部到位,统一规划,以试验为目的,试种各种农作物。鱼塘、桑园、蕉园、柑桔园、水田、蔬菜、竹园、苗圃等,“尽供学生实习和试验之用。” 1927年春季,建成面积1800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