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银雀山汉简《尉缭子》“北”试析
刘 小 文
(重庆文理学院 文传学院,重庆永川 402160)
提 要: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发现,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文拟对银雀山汉简《尉缭子》中“北”重新进行考察。
关键词: 银雀山汉简 《尉缭子》 北
“北”在银雀山汉简《尉缭子》中共出现三次:
(1) 495[1]:力分者弱,心疑者北。
(2) 496:心疑必北。
(3) 516-517:其侍(待)佰()[2]人之北,(灼)人之【□□□□□】以得囚请(情),则国士胜□,不宵(肖)自□。
依其凡例[3]
首先,我们可以结合同时代的兵书中的用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孙子兵法》:
(4)《军争篇》:“背丘勿逆,佯北勿从。”杜佑注:“北,奔走也。”
(5)《地形篇》:“将不能料,以不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李筌曰:“军败曰北,不料敌也。”
(6)《地形篇》“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7)《九地篇》:“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有学者把材料(7)中“北”处理为通“背”,释为“背叛”,则误解了原文的意思。孙子在《九地篇》中论及九种地形的作战原则时说:“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义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又说:“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因此材料(7)应理解为: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死也不会败退;既然士卒死都不怕,就会尽力作战了。应之于孙子所举例证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专诸、曹刿显然都没有“背叛”。被视为兵家经典的“巨麓之战”即是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法的典型范例。
因此,以上几例均应释作“败退”。
《吴子》:
(8)《料敌》:“吴侯谓吴起曰:‘今秦晋胁吾西,楚带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据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 不便,忧此奈何?’”
(9)《论将》:起对曰:“令贱而勇者,将轻锐以赏之。务于北,无务于得,观敌之来同坐一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为不及,其见利佯为不知,如此将者,名为智将,勿与战矣。若其众讙哗,旌旗烦乱,其卒自行自止,其兵或纵或横,其追北恐不及,见利恐不得,此为愚将,虽众可获。”
(10)《应变》:战胜勿追,不胜疾归。如是佯北,安行疾,一结其前,一绝其后。
材料(9) 、(10)中 “北”应释作“(作战)失败”,材料(8)中“北”应释作方位“北方”,无“背叛”义。
传世本《尉缭子》:
(11)《制谈》:“征役分军而逃归,或临战而自北,则逃伤甚 焉,世将不能禁。”
(12)《重刑令》:“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将自百人已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军贼。”
(13)《踵军令》:“分卒据要害,战利则追北,按兵而趋之。”
(14)《兵令上》卒有将则,无将则北。
(15)《兵令下》:“诸战而亡其将吏者,及衔吏弃卒独北者,尽斩之。前吏弃其卒而北,后吏能斩之而夺其卒者赏。”又:“是有一军之名而有二实之出,国内空虚,自竭民岁,曷以免奔北之祸乎?”
其中五例均应释作“败退”。
银雀山汉简其他用例:
(16)203:知女北?
(17)112-113:投之毋所往,死且不北,死焉……
(18)81:详北勿从。
(19)173-174:北伐黑帝,至於武隧,战於囗囗。
材料(16)、(17)同材料(7);材料(18)“详”通“佯”,“详北”即为“假装败退”;材料(18)之“北”为方位词作状语,应释作“向北”。
通过对以上材料的考察,我们认为“北”是战国时代兵书中的一个重要军事用语,其固定意义为“败退”。
其次,我们还可以结合《尉缭子》的军事思想来讨论这个问题:
传本《攻权第五》与简文材料(1)、(2)所述有相应的内容:“兵以静固,以专胜。力分者弱,心疑者背。”该章主要论述攻城的原则。作者认为攻城首先必须集中力量,决心坚定。“心”指战斗的决心;“疑”指犹豫不定。“心疑”为典型的军事用语,指战斗的决心犹豫不定。这种情况为兵家之大忌,它必然导致贻误战机,作战失败。有趣的是,《淮南子·兵略》亦有相似的论述:“兵静则固,专一则威,分决则勇,心疑则北,力分则弱。”这和简文材料相应。
我们再来看看整理小组是怎样出错的。《说文·北部》:“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徐灏注笺:“北、背古今字。”《集韵·队韵》:“北,违也。”《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整理小组即采用此说,注意到了“北”的本义,而未注意到该词被用为军事用语后所产生的特定含义。传世本《攻权第五》 “力分者弱,心疑者背”之“背”当为后世传抄者臆改所致。
参考文献:
[1]马凤玲.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