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高效再生体系创建及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研究.pdf

油菜高效再生体系创建及农杆菌介导法基因转化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设计参考文献资料。完美PDF格式,支持复制编辑!!!

摘 要 油菜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作物,长久以来,育种家对此类作物进行了广泛的品种改良.但 常规育种方法常局限丁|种质资源的匮乏。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为有效改良油料作 物提供了新的途径。但从整体上看,油菜遗传转化的效率均不太高,基因转移成功的材料仅局 限在个别品种上。本论文主要以甘蓝型油菜无菌苗子叶和下胚轴为材料,较系统地研究了甘蓝 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外植体高效再生的影响因素、农杆菌介导法甘蓝型油菜转化体系的研究, 试验结果如下。 1.甘蓝型油菜不同子叶外植体的再生以完整子叶.子叶柄外植体再生能力比半子叶.子叶柄 外植体再生能力强;子叶外植体商效再生体系为:以MS为基本培养基,4~5d苗龄子叶外植体 先在含2,4-Dlmg/L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3d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再转接到含有BA3mg/L、 芽的分化,子叶外植体的芽再生频率达96.7%。在此再生体系培养基上,子叶外植体接种后第 二天就开始膨大,并在切口处产生愈伤组织。到预培养3d、分化培养7d后.切口处尤其是子 叶柄连接处为坚实、致密的愈伤组织所包围,可见芽的再生,部分外植体产生不定根。分化培 养25d外植体培养结束。 2.不同基因型子叶外植体再生能力不同,以甘蓝型油菜(Brassiea napes)N1品种子叶外 植体芽再生频率最高(83.6%).其次为埃塞俄比亚芥(B 型油菜(Brapa)R5品种表现为较低的再生能力(10%),但有较高的再生外植体数目 oleracea)和白菜型油菜(B 塞俄比亚芥(占carinata)介于两者之间。 3,在芸薹属油料作物中子叶外植体较易再生,但不易转化,而F胚轴外植体利于农杆菌介 导的转化。在本试验中F胚轴外植体高效再生体系为:以MS为基本培养基,4—5d苗龄的上端 下胚轴外植体先在含2,4-DI.5mg/L的MS培养基上预培养7d诱导产生愈伤组织,再转接到含 有BA4 mg/L、NAA0,lmg/L和10mg/LAgS203的分化培养基(添加蔗糖30肌,琼脂7.59/L, 8)上诱导芽的分化,下胚轴外植体的芽再生频率为96.7%。 pH5 4.不同基因型在不同培养上下胚轴外植体芽的再生频率变化较人,可以从甘蓝型油菜N3 VII 培养基上没有芽的再生。基因型和培养基与下胚轴外植体芽的再生呈显著性差异,不同培养基、 不同基因型是决定下胚轴外植体芽再生的主要因素。 5.甘蓝型油菜不同类型外植体再生能力不同。花序梗、子叶、F胚轴利真叶柄四种外植体, 以子叶外植体芽再生频率最高(56.7%),花序梗再生能力最低(仅为10.0%),其次为下胚轴 (33.3%)和真叶柄(23.3%);真叶柄具有最高的再生外植体数目(3.23),其次为花序梗(300) 和子叶(1.57)。利用无菌苗子叶作为外植体具有诸多优点,外植体来源多且不受季节限制,另 外也可减少外植体的污染程度。 6.通过对根癌农杆菌转化多种因素的比较和探索,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体系。以甘 蓝型油菜Nl品种无菌苗完整子叶.子叶柄外植体,预培养2d,经农杆菌EHAl05(含有质粒 51)感染lo~15min共培养48 pDWl 500mg,L培养基上筛选得到转化体,在现有品种上转化频率为2.5%。转化体经PCR检测外源 基因已整合到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转化植株的大田试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此外,用下胚轴 外植体作为转化受体时未筛选到转化体。这与现有的研究报道不尽一致,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油菜:离体培养;子叶;下胚轴:芽再生;农杆菌介导转化 VIll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的导师周伟军教授和原导师r守仁教授多年来的言传身教表示 最真挚的感谢!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在导师的悉心指导F完成的,在我近四年的博士求学生涯 中,导师在论文的选题、试验的设计以及论文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导师严 谨的治学态度、忘我的工作热情以及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时刻激励着我,将使我终身受益。 British 本论文得到中英(The Council)合作项目、浙江省科技厅、杭州市科技局和国家教 育部等的项目资

文档评论(0)

wwqq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