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研究——以广西阳朔为例.pdf

旅游对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研究——以广西阳朔为例.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要 Abstract 旅游对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 一一以广西阳朔为例 专业名称:人文地理学 博士生:陈志钢 导师:保继刚教授 摘 要 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是国、内外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课 题。在我国,3s技术支持下城镇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走向成熟,但在其研究繁荣 背景之下却是土地利用研究中旅地关系研究的缺失。与土地利用研究和旅游业发 展欣欣向荣相比,旅游用地的研究才刚起步,目前国内尚没有具体探讨旅游与土 地利用关系的成果,这种形势不能适应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理论研 究远远落后于社会实践。旅游影响下土地利用发展模式、空间形态与开发状态是 怎样的?土地利用驱动过程与机制是怎样的?这些问题都追切需要理论研究的 解答。 本文遵循旅游影响研究的一般范式:因素——路径——机制——模式的研究 过程,以广西阳朔县为例探讨旅游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具有案例的典型性、 调研的可进入性等特点。本文基于3s技术、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从县域、建 成区两个尺度来探讨阳朔县旅游业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阳朔土地利 用变化除了受到经济发展(包括旅游业)等诸多要素的驱动之外,国家风景名胜 区建设用地的刚性控制对阳朔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的模式起到重要的 作用。 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阳朔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以1999 年界点,1999年前属于自然状态下的蔓延式扩展阶段,1999年后则为旅游影响 下的飞地式扩展阶段。在农业发展减弱反馈、工业发展减弱反馈以及旅游业发展 加强反馈的影响之下呈现农业用地(耕地)、工业用地向旅游业用地转化的过程, 但这个过程由于受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有关控制并没有出现过快的增长。 旅游影响下阳朔县域土地利用的变化中,在游江游客(团队游客)旅游空间 行为、国外游客(背包散客)旅游活动行为的驱动之下,阳朔建设用地空间扩展 成聚集与分散两种形态,而聚集与扩散均会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之内。总体来说, 阳朔县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游客行为驱动——政府政策推动——中央行政权 力控制之下的变化过程。 中山大学博士论文旅游对风景名胜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一以广西阳朔为例 阳朔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则以1999、2003年作为界点,呈现1999年前自然 游影响下快速扩张阶段。从影响建成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来看,地租与地价等 市场因素、老城区改造等地方政府导向因素、1999年西街改造与2004年印象.支U 三姐演出成功等事件促进因素以及西街管理条例、阳朔县城总体规划与国家风景 名胜区管理条例等管理控制因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驱动过程来看,阳朔建 成区土地利用变化在旅游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呈现“西街土地利用变化——RBD 土地利用变化——功能组团土地利用变化”三个同步演进的过程。其中竞标地租 促使了旅游业用地、商业用地、办公与住宅用地、农用地与林地按照距离西街的 远近呈现梯级空间配置;中央政府的管制则使得建成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呈现理性 状态;旅游小企业主、当地居民、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集体选择行为形成了 阳朔西街、RBD与功能组团的空间形态变化;聚集效应则促使了以旅游小企业 为导向的土地利用形式。 总体来看,阳朔的土地利用呈现旅游驱动特色明显、建设用地变化较缓、旅 地供需矛盾突出等特点,这些特点随着阳朔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而越来越突出。在 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控制之下,旺盛的旅游用地需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旅地关系 的天平之上,供需矛盾开始失衡,其砝码已严重地偏向旅游用地需求一端,阳朔 需要新的土地利用思路与模式来理顺未来土地利用与旅游发展之路之间的关系。 本文基于阳朔地形特点、旅游发展特点、土地利用特点等结论提出了阳朔应采用 土地集约利用的一般模式与旅游小企业导向的土地利用创新模式相结合的思路, 并认为这些土地利用模式可在类同于阳朔的风景名胜城市中得以借鉴与推广。 本文的研究是旅游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尝试,对同类型的旅游城 市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利用:驱动机制;旅游发展

文档评论(0)

ww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