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入蜀旱程记》笺注
序
36年前,当我乘长江江轮通过长江三峡瞿塘峡后,被沿岸的景色震惊了。进入一道高耸入云的夔门后大约十里,就看见左岸十多丈高壁立如墙一般的悬崖上面挂着一堆古建筑,船上广播及时向旅客介绍,这便是新莽末,公孙述在此处建筑的白帝城!广播也要求大家平衡地分布在船的两侧,不要聚集看一侧的景色而导致轮船倾覆。连续几个小时的三峡航行,奔湍的江水,冲刷着两岸墨绿色的山崖,留给我深刻的记忆。那时我从未想到,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古代文人笔下的三峡景色。
我不知道而今的夔门还是那么高峻么?从照片上看,白帝城业已成了三峡库区里一个小岛上的建筑。江面变宽了,奔腾的江水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湖水,失去了几十年前的气势。沧海桑田,江山经不起岁月的磨蚀,那毕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人类的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地的面貌可以在几年之内发生巨变。这样说来,今天任何人所体验过的地方,几年以后都可能面目全非。于是我们旅行过的地方,仿佛成了另一个世界,一个无法恢复的世界。然而如果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慧。包括对生活的经验,它们都是由一片片的信息按照时间序列排列出来的,构成了人类的情感和依恋。但是,纯粹依靠记忆,就无法使用物理坐标对记忆进行校正和强化,人就会在文化上逐渐变得随风飘荡,最终,心灵归宿变得淡漠了,这是人类快速改善物质生活过程中付出的代价,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
回到几十年前的三峡之行的话题上,那时我丝毫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问题,当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时候,上行入川的商旅和游客如果不能行船将如何办?过后也曾经偶然想过,但马上便在心里给出一个简单的答案:一定是沿着三峡河谷滩地的小路走的,这个想法也曾经被三峡纤夫的照片所证实,却一般是错误的。
这就是我将要在下面给大家介绍的一本书附录的内容。
1904年出版的傅崇榘著《江城蜀道现势书》的附录内容里,作者所走过的道路与735年以前,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入蜀记》所述迥然不同。在《入蜀记》里,作者陆游的航船在纤夫的拖拉下,逆流溯峡江到达三峡的起点夔州(治今重庆市奉节县),而傅崇榘所走的道路却是古代更多的商旅和游客在峡江水大时所选择的由宜昌入川的旱程,即万宜古道。现今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另一条西南丝绸之路。我们可以从记录里看到,这条道路虽然比沿着三峡河谷的滩地陆行要轻松得多,但在古代却仍然是十分艰险的路程。如今已经有了沪蓉高速(318国道)和沪渝高速(50国道)来取代这条古道,坎坷变坦途,但若在沿途处处逗留,就会发现此处的江山还依稀保留着清末的风貌,对那个逝去世界发思古之幽情也许才有了些许寄托。
2013年3月 愚人谨记
[说明] 注释里凡比较确切的地名皆使用肯定语句表达,不太确切的推测地名注释前冠以“疑似”,无法肯定的地名不加注释。
《入蜀旱程记》
傅崇榘
[愚注] 《入蜀旱程记》取自晚清成都民办报纸的创始人傅崇榘(1872-1918,字樵村,四川简州人)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出版的游记《江城蜀道现势书》的附录。原书现藏哈佛大学图书馆,木刻线装版。该书记载了作者由水路从成都至重庆,再由水路从重庆到武汉,到南京,到上海,再乘海轮从上海到日本东京的见闻,其中以出川后内容较详细。然后作者叙述了回程中由陆路从宜昌到万县,再由陆路抵成都的行路记录,稍简略。
[愚注]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我在下面的内容里尽可能逐地点进行注释,参考了一些古今资料,并电子地图与卫星地图;但由于几十年来地名及其地点的可能变化,仍然不能保证注释准确,尤其在沪蓉高速和沪渝高速修建以后,古道大部分被破坏,有些村落也在公路修建过程里消失。不过,因为山区的特殊地形和内陆的经济发展缓慢,大部分村镇的选址变动不如平原地区大,我相信多数情况下,注释地点大致确切。因我学识有限,又因未曾亲自走过这条路线,冀望在这一带生活过,或旅行过的朋友,以及博洽君子指正。
夏秋水大,由成都下长江者,多起旱到宜昌,然后搭江轮。由长江回成都者,多由宜昌起旱,由北路入成都。然商人由宜昌行上水到万县,如遇顺风,不过十二三日;如遇逆风,则一二月之久,尚不能到渝。由万县而上,滩多河小,上水舟费时日太多,故商人多由万起旱进省(成都)。
[愚注] 由万县到成都:万县→梁山(今梁平)→大竹 →顺庆(今南充)→蓬溪 →成都北门。古代商贾行客旅行,不是按照现代人可能设想的沿着公路寻找最近城市之间的距离,逐次连线到目的地,或者沿着高速公路或国道、省道行,而是以最短或最平坦的乡镇之间的道路旅行。例如从蓬溪到成都,并非今人可能想到的从蓬溪到最近的遂宁,而是西北到观音阁,到景福院(今射洪县景福院镇),再到赵家渡(今金堂赵渡村附近码头),再到新店子(今新都太兴镇),最后入驷马桥到成都。实际上古代驿路大概就是这样形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