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环十六射”改变贵阳发展新格局
公元2013年,岁在壬辰。随着蛇年春节的临近,历时5年多的中心城区“三环十六射”工程如期竣工。
2月5日,在市委、市政府举行的简朴竣工仪式上,彼时放眼四通八达、颇为壮观的城市路网,我内心深处激起了阵阵涟漪……
为进一步感受“三环十六射”所带来的全新变化和体验,趁着春节长假,我携全家人驱车走上新建成的城市道路。一路上,年过八旬的老母亲连连感叹:在贵阳生活了一辈子,从没看到贵阳有这么多立交桥、有这么多穿山隧洞、周边有这么漂亮的原始森林……见家人高兴,一时兴起,于是索性在最近开通的龙洞堡大道、孟关大道、贵惠大道上绕了一圈。作为一个从事多年道路建设工作的老交通人,面对眼前的变化,不禁心生感叹:第一次感觉到贵阳这么大、交通这么方便,第一次感觉路边的大学如此漂亮、工业园区如此兴盛……一种作为贵阳人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回首多年的道路建设经历,对于今天“三环十六射”的建成,不禁生发诸多感怀与钦佩。
诚如李军书记所言:“‘三环十六射’骨干路网的建成,改写了贵阳交通滞后的历史,改变了贵阳城市发展的格局,改善了贵阳市民生活的质量,在贵阳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同时,“三环十六射” 骨干路网的建成,也是现任贵阳市委、市政府送给贵阳人民的又一份沉甸甸的厚礼。
历史上,贵阳是一座装在山间盆地里的小城市
在贵阳人的心目中,贵阳市的城区范畴无非就是云岩、南明这两个老城区,而乌当、花溪以及白云这些区,那都是郊区范围,去一趟没有半天时间是回不来的。贵阳人无论是居住、抑或生活都是围绕这老城区展开,买房要在老城区,周末游玩去郊区是固定不变的观念。仔细回顾一下关于贵阳城市及其道路的发展历程,其实这种感觉的确蛮有道理。
贵阳市自建城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不可谓不悠久。然而,早在明末清初之时,已有300余年历史的贵阳城还只是一个有九门四阁的小城,城区面积不足2平方公里,市区街道狭窄,一根晒衣的长竹竿就可以横跨街道两旁的房屋。又一个几百年过去,青砖红墙变成了十里洋场,中国各地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边远的贵阳,城市的发展一如缓慢的脚步。
直到1926年,贵阳修建了第一条环城马路。那年,时任贵州省主席周西成下令贵阳驻军及各校学生参加筑路义务劳动,终于修成一条全长20里,路宽10米的马路,这是贵州最早修筑的马路。1945年,杨森任省主席兼任贵阳市的市长,在其任期内,下令修筑块石铺面的主街两条,号称“高级路面”。一条为六广门——中华路,另一条则是仅500米长、今日犹可见到其旧时风貌的省府路。尽管如此,在解放前市内也仅有中华路、省府路、中山路等几条主要干线,道路都是碎石或沙土铺面,路面凹凸不平,路旁没有排水沟,晴天尘土飞扬,下雨泥泞难行,街上马车一过,路上便泥浆四溅,吓得行人飞跑躲避,狼狈不堪。
从解放后到1978年这大约20多年的时间里,贵阳陆续开展较为正规的混凝土道路建设,诸如遵义路、延安中路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建成,路宽大都在40米左右,长不过几公里。其中当时最大规模的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是“外环城路”,由解放路、枣山路、北京路、外环城东路(今宝山路)组成,但其全长也仅有14.6公里。
到了2 1世纪初期,虽然贵阳城区的道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贵阳人口密度之大甚至一度超过香港等世界上最拥挤的城市,而当时贵阳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仅为5.44平方米。如此看来,那时的贵阳依旧是一个被装在山间盆地里的小城市。
修路难,一直是制约贵阳城市发展的瓶颈
要建设好城市,交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交通不发达,生产要素就无法流通,城市就做不大,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就受到影响。
其实从过去几百年贵阳发展的历史和城市道路建设历程来看,历来的执政者都想把作为省会的贵阳发展成一个大城市,而大城市的首要条件就是有通达四方的公路。然而限于历史原因、地理条件、经济实力,尤其是观念上的制约因素,彻底改变贵阳的交通窘况只是一个久远的美好的梦,也是以前贵阳领导者长期想做而又一直未能如愿以偿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贵阳的城市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交通对贵阳发展的制约也更加显现出来。记得当时我和市委、市政府的一批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常常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城市发展对策,分析来分析去,制约的焦点还是交通。后来我从区里调到市交通局任局长,再后来到市里工作后又分管交通、城建、城管,虽然在贵阳的城市道路建设方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然而收效甚微,贵阳的城市道路格局整体变化依然不大。每每思之,汗颜不已。
修路在贵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从客观自然条件来看,贵阳市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贵阳的地质结构以喀斯特地貌为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