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氏闻见记》摭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封氏闻见记》摭议   近三百年历史的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诸方面都有其重要地位,也是为数不多的一个全盛时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唐诗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当时的许多大文学家多善以俗语采入诗赋文章,期间也流传下来数种辑释有民俗语汇、俗语和时俗风尚内容的笔记杂著。有的甚至兼具准辞书性质,成为后世考查辨析唐代社会风俗史的重要文献。其中,封演记述考释有关唐代旧闻异闻、轶事掌故和典章故实的《封氏闻见记》,就是一部偏重于时俗风尚内容而又兼具准辞书性质的笔记杂著,因其考释事物故实精审详洽多有发明,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视为“唐人说部,白颜师古《匡谬正俗》、李匡义《资暇集》、李涪《刊误》之外,罕其比偶”之作。   封演,《旧唐书》《新唐书》均无其传。就《封氏闻见记》有关记述可知,德宗贞元后期仍在。据岑仲勉《跋封氏闻见记》和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所考,封演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科,唐代宗大历初年在昭义军节度使薛崇手下做过邢州刺史,而后又曾在魏博节度使田悦僭号魏王时做过司刑侍郎。   关于《封氏闻见记》的版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著录称:“是书唐、宋艺文志,《通志》《通考》皆作五卷,《书录解题》作二卷,殆辗转传抄,互有分合。此本十卷,末有元至正辛丑夏庭芝跋,又有明吴岫、朱良育、孙允伽、陆贻典四跋。良育跋云:自六卷至十卷,友人唐子畏见借所抄,近又于柳大中借钞前五卷。第七卷中全局俱欠,只存末后一纸耳。今考目录所列凡一百一条,第一卷仅两条,不盈两纸,亦似不完。第三卷铨曹一条,阙其末。而风宪一条全佚,不止阙第七卷。第七卷中视物远近一条,海潮一条,北方白虹一条,西风则雨一条,松柏西向一条,皆全佚。蜀无兔鸽一条,佚其前半。月桂子一条,仅完其下。石鼓一条,弦歌驿一条,又阙。高唐馆一条亦不完。其上下温汤一条又阙其末,而目录此条之下注增字,亦非仅存末一页者,中间又颇多阙字。允伽跋称,借秦酉岩本重校,意其与朱本小异欤。然称朱跋从秦本录出,则又不可解,疑久无刊本,递相缮写,又非复朱氏之旧矣。”就上述著录观点,余嘉锡先生在《四库提要辨证》作有长篇考证和订误,可资重要参考。   流传下来的,主要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刻本,道光十年(1830年)秦恩复刻《石研斋四种》本,1926年封宝桢刻本等单行本;丛书本均为十卷,主要有清乾隆时卢见曾刊刻的《雅雨堂丛书》本、《学津讨原》本、《指海》本、《学海类编》本、《畿辅丛书》本等。今行本主要有中华书局赵贞信校注本(195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有文库》第二辑(1998年)李成甲校点本,以及学苑出版社《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张耕注评本(2001年)。   二   清代学者卢见曾在《封氏闻见记序》中称赞此书“考据该洽,论辩详明”。今人刘叶秋在谈到考据、辩证类的笔记时一再指出,“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是以考证为主,兼记故实的见闻杂录……于考据之外,并记故实”,认为卢氏所言不虚,“确实是值得重视”的一部著作(《历代笔记概述》,中华书局,1980年)。   清人描述广东清明节的踏青野外游艺活动的一首竹枝词说到了“拔河”情景:“上巳清明胜事多,金山绝顶试抛堵。万人欢处将标夺,又向笑场看拔河。”(陈方平:《潮州诗萃》乙编卷二六)清朝光绪年间去日本留学长达十年的“濯足扶桑客”(刘珏)《增注东洋诗史》另首竹枝词的注亦述及日本“国中有戴竿、上竿、走索、拔河、跳铃诸技民”以及“分朋角力日相扑”(光绪廿九年闰五月廿九日第一次发印江阴中外书报公社印本),说明此戏已经传入东瀛成为日本国的一项民间游艺娱乐习俗。注中考释“相扑”由来甚详而未及“拔河”。说来,中国的“拔河”之戏源远流长,历代文献当属该书卷六“拔河”条,考释最详。   拔河,古谓之牵钩。襄汉风俗,常以正月望日为之。相传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梁简文临雍部,禁之而不能绝。古用篾缆,今民则以大麻絙,长四五十丈,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挂于前。分二朋,两朋齐挽。当大缠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胜,就者为输,名日拔河。中宗时,曾以清明日御梨园球场,召侍臣为拔河之戏。时宰相、二驸马为东朋,三宰相、五将军为西朋。东朋贵人多,西朋奏胜不平,请重定,不为改,西朋竞输。仆射韦巨源、少师康休璟年老,随絙而踣,久不能兴,上大笑。左右扶起。玄宗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士庶观者,莫不震骇。进士河东薛胜为《拔河赋》。其词甚美,时人兢传之。   可以说,《封氏闻见记》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或说优长,在于其对每一进入视野的条目,无论雅俗,即或是俗语、俗语词,都一一详为考释。关注那些俗语俗语词的历史掌故、民俗语源,是其重要的考据方法。无论“打球”“降诞”“花烛”“烧尾”“饮茶”,还是“幞头”“纸钱”“道祭”等,几乎都是每一民俗语汇条目用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