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大名人家书》之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朝十大名人家书》之谜   《清朝十大名人家书》,是由一位名叫襟霞阁(主)的人编纂的,最早的版本是1925年由上海共和书局出版的《十大名家家书》。1935年上海中央书店再版时以《清朝十大名人家书》为名。20世纪90年代后还有一些类似版本在出版。上述版本的内容完全相同。这十大名人绝对是清朝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彭玉麟、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自1925年初版开始,《清朝十大名人家书》曾多次再版,至今仍然流传甚广,可见“名人效应”之大。然而,经专家多方考证,其中大多数家书多有伪造之嫌。由于作伪,我们在这些家书中会发现很多富有想象力的错误,诸如生死对话、张冠李戴、穿越时空、违背常识乃至虚构人物等,在此,先来说说其中业经专家考证确认作伪的四种――《林则徐家书》《李鸿章家书》《张之洞家书》《袁世凯家书》。   奇异的“生死对话”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被遣戍到新疆,后获赦调任云贵总督,携夫人到昆明就任。不幸的是,到昆明没几个月,林夫人就病逝了。可是《林则徐家书》的最后几封信,竟然是林则徐在林夫人病逝后写给她的!   张之洞是同治二年赴京应试时考中一甲第三名进士的,此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将近8年,生母朱夫人去世已有23年,而在《张之洞家书》中,却出现了他在中试之后给“双亲”写的三封信,报告中试的喜讯,并且还誊抄了考试的试卷给他们。   《李鸿章家书》中这种“生死对话”更多。其中一封“禀父”信,称自己正在给曾国藩选编的《经史百家杂钞》做“校正”。实际上,李鸿章是1859年才进入曾国藩的幕中,如果有校正《经史百家杂钞》的事,应该是在1859年之后,而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于1855年7月就已经去世了。还有,李鸿章的六弟李昭庆死于1863年,而李鸿章却于1882年和1886年写了两封信给昭庆。三弟李鹤章死于1880年,而李鸿章却于1882年还给鹤章写信。   叙家常恍如写小说   晚清人大多还是实行《红楼梦》式的大家庭制度,聚族而居,按照常理,那时的人对于自己的亲人,不但是父母子女,包括兄弟亲族、母党妻党的状况都应当是相当熟悉的,而在多个家书中都出现了搞错亲人情况的现象,让人产生亦真亦幻仿佛读小说的感觉。   举例一:林则徐搞错儿子的年龄。《林则徐家书》第7、9两函是林则徐分别写给长子汝舟、次子聪彝的,可是却把两个孩子的年龄搞错了。汝舟时年26岁,信中却说“年方三十”;聪彝才16岁,信中却说“年虽将立”(也就是将近三十岁)。   举例二:李鸿章不知自己有几个弟、妹。李鸿章兄弟六人,长兄瀚章、鸿章行二、三弟鹤章、四弟蕴章、五弟凤章、六弟昭庆,都是一母所生。但在李鸿章给瀚章、鹤章的家书里都说“吾兄弟四人”,岂不是笑话。究其原因,大概是在李氏兄弟六人中,前三位和六弟昭庆四人在晚清都是声名显赫的,而蕴章和凤章的名气较小,所以作伪者把他们俩给漏掉了。此外,《李鸿章家书》中还提到“益妹”,可是李鸿章总共只有两个妹妹,都不是名“益”的。《李鸿章家书》中有十封信是写给“文儿”和“玉侄”的。看信的感觉“文儿”应该是李鸿章自己的儿子,其实李鸿章那时还没有孩子,那之后很久,他的弟弟才过继了一个儿子给他。至于“玉侄”,家书中说他是三弟李翰章的儿子,还说“玉侄”还和“文儿”一起勤奋“耕读”。但实际上李翰章那时只有一个四岁的儿子李经畲,不叫“玉”,才四岁的孩子也谈不上“耕读”。这李鸿章念念不忘的“文儿”和“玉侄”,看来是出于虚构了。   同样虚构人物的还有《张之洞家书》,其中先后十余次说到他的三个母舅及舅母。但这些多次出现的母舅、舅母,均是子虚乌有之人。   不合制度及常识性错误   按说,写这四种“家书”的人都是朝廷重臣,最不会搞错的就是朝堂上的事儿,但奇怪的是,在他们的家书中,类似的错误却是一再出现。   举例一:封疆大吏搞错皇帝尊号。清朝皇帝的称呼,有这么几种:一是最通俗的叫法,直呼年号,比如我们常说的康熙、乾隆、嘉庆等,其实都是皇帝的年号(因为入关之后的清帝们,一般一朝只用一个年号,叫起来也方便);另一种是对已去世的皇帝称呼庙号,也就是他的牌位被供到太庙里时得到的尊号,比如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皇太极庙号太宗等,又称为“某庙”,比如顺治帝庙号世祖,又被称为“世庙”。而林则徐、张之洞这样的封疆大吏,在家书中居然犯了这样“大不敬”的错。   林则徐第42封给弟元抡的信有这样一段话:“愚兄本系一介文士,得邀宣庙恩遇,以御史历任封圻。而今上恩慈,更逾于先朝,不以卤莽见罪,反视作剿匪平乱之干员。”这里提到了“宣庙”(道光)和“今上”(咸丰)两个皇帝,但从信的内容推断,这封信约写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离道光皇帝去世还有两年,这个时候怎么可能出现“宣庙”这样的称呼呢?而那时候的皇帝还是道光,怎么会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