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张仁宪神道碑考》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张仁宪神道碑考》补   【摘 要】《唐张仁宪神道碑》现存河北文安县相公庄,立于唐大中二年(848),本文对该神道碑所反映的张仁宪家族历史及其家风作了简要的分析,并依据《阎好问墓志》,分析了张仁宪之孙、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对幽州的统治及终结过程。   【关键词】河北文安县;唐代;张仁宪神道碑;张仲武;幽州   《文物春秋》1997年第2期刊发张鸿膺、吕冬梅的《唐张仁宪神道碑考》(以下简称《碑考》),对现存文安县相公庄的《唐张仁宪神道碑》作了录文整理及初步研究,读后颇受启发,但尚觉意犹未尽。该神道碑为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卢龙节度使张仲武为其祖父张仁宪所立,碑文在清代《文安县志》《日下旧闻考》《八琼室金石补正》中皆有载,张、吕二先生以碑刻加以校勘,可参看。该碑对了解唐中后期幽州地区的范阳张氏家族的历史很有价值,故略作阐述,以发作者未发之覆。   一、张仁宪家族历史及其家风   研究唐代家族,首先要考虑士族还是庶族,张仁宪家族自然也不能脱离开这一主题。碑文题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子中允赠工部尚书清河张公神道碑并序”,可见在此时,张仁宪家族标榜自己为“清河张氏”,碑文里也称张仁宪“其先清河人”。如果仅看碑文的话,似乎张仁宪就是清河张氏的后裔了,但《旧唐书》卷180《张仲武传》云其为“范阳人也”;《新唐书》卷212本传同。因此,张仁宪应该是范阳人。张氏在唐代的郡望主要有四:清河、吴郡、敦煌、范阳。范阳张氏在四个郡望中属于后起者,所言始祖为西晋张华,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成为士族。进入唐代,范阳张氏的代表支系是张柬之、张九龄、张说、张嘉贞及张去奢数支[1]。但是这数支皆远离范阳,明显与张仁宪无关,因此张仁宪很有可能是范阳张氏数不上的旁支。但在张仁宪神道碑中,为何作者李俭要将其追溯为清河郡望呢?笔者以为这不是张仲武对自己身世的记忆失误,而是有意为之。张氏的四个郡望中,“清河”最为著名,并且在唐后期士族郡望向姓望转化的过程中,清河成为张氏的共望,因此,原本为范阳张氏的卢龙节度使张仲武,就将自己祖父的郡望直接写为清河。   其实猜测张仁宪为范阳张氏,是先入为主地认为他是士族。即便他是士族,在河朔地区尚武之风兴盛的时代,也早已丧失了士族应有的家学礼法。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引用《樊川集?故范阳卢秀才墓志》,“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的卢生,其“击球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由此认为河朔地区为崇尚弓马、以战斗为职业之胡化藩镇区域。最近,牟发松先生以成德镇为例,对此表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以往的实证研究表明,河北藩镇的上层将领及军队骨干多出身于所谓胡族,当地胡风强劲,这是历史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河北藩镇一律排斥“周孔文教”[2]。自然,成德镇处于河朔中部。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毛汉光先生对陈先生的观点加以修正后,认为河朔地区以恒州为界,以北胡化比较浓厚,以南则相对较浅[3]。笔者深为赞同。在范阳地区,北朝以来以儒家礼法著称的卢氏尚且失去了传承,何况那些原本就是次等的士族。因此,范阳地区的文化传承肯定还有,但在战乱频仍的情况下,更多的家族选择依靠武功来振兴家族,而张仁宪家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支。但并不能因为张仁宪的神道碑称其原本为清河人,我们就认为他是士族。两《唐书》皆云张仲武为范阳人,因此碑文说其为清河人,反而更显示出张仲武为其祖父立碑时之心虚。   碑文称张仁宪远祖张为曾任瀛州刺史,封清河伯,因此留居燕地。查《唐刺史考全编》“瀛州刺史”条下无张为,而瀛州是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析定、冀两州地置,因此张为任刺史也可能在北朝或者隋朝。其祖父张佐明为“宣威将军、幽州和政府右果毅都尉”,父张元皎为“宣节校尉、幽州润德府折冲都尉”。宣威将军为武散官名,从四品上,宣节校尉亦为武散官,正八品上,“右果毅都尉”和“折冲都尉”皆为府兵制下折冲府的军事职官。《新唐书?百官志》:“诸卫折冲都尉府每府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可知至少从张仁宪的祖父开始,就已经在幽州的府兵内任军职了。其祖父张佐明任右果毅都尉,父张元皎任折冲都尉,已经属于折冲府的最高长官,但随着府兵制的崩溃,事实上其祖父与父亲的实际地位是在依次降低的,这从其祖父的武散官比其父的武散官官阶要高很多可以发现。张佐明之官职,《碑考》和《日下旧闻考》皆录作“幽州和政府”,《碑考》引《新唐书?地理志》载“幽州有涿城、德闻、政和、咸宁等十四府,以碑正之,‘政和’为‘和政’之误”。但是《文苑英华》引樊衡《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有“经略军副使、政和府果毅杨元亨”,另《大周故杨府君墓志铭》有“寻授幽州政和府果毅”[4],故而《新唐书?地理志》无误,是碑文颠倒。张元皎官职中的“幽州润德府”,应为“德润府”,亦为颠倒。“德润府”与“德闰府”皆出现,“润”通“闰”。《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