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蓝靛厂,他们看不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失中的蓝靛厂,他们看不见   张振环把烟叼在嘴里,左手摸索桌上的打火机。点烟的时候,他用缺了中指的右手掐住烟头,来回寻找火苗的热度,经常烧焦半截烟。50多年前,张振环在厂里上班,整天泡在堆满三角带和废铁钉的车间里,那时候他只抽得起一块钱一斤的烟叶:买回来晒干、捣碎,揉成烟梗子,塞进烟斗里抽,一个月能抽掉一斤。他今年73岁,仍然一天一包5块钱的红河,身子倒无大碍,合上眼皮看起来是个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老人,只是无法睁开眼睛。他双目失明,眼球早已萎缩。   张振环几乎足不出户。起床之后,他就坐在床沿上听广播,有时把两台收音机都打开,一个放新闻,一个播国共谍战小说。每当有客人进到里屋,他就调低音量,仰起脑袋问:“这屋里开灯了吗?”仿佛是一种礼节。里屋潮湿逼仄,只有一扇朝西的窗户,太阳落山前才透进薄薄的一层光线。“冬天,这里就跟黑洞似的。”对他而言,这是一个相当直观的比喻。老伴李士珍通常坐在外屋的床板上,捧着家里的第三台小收音机,听自己喜欢的频道。电子钟每到整点报时一次,牵引他们从早到晚的生活。   李士珍也是盲人,今年65岁。1968年,她和张振环结婚,第二年生下一个女儿。一直到2004年,他们还与女儿同住在工厂的职工楼里。如今,这些五层高楼矗立在原地,用80年代字体刻出的“五单元”之类的红字,已被风雨吹洗得泛白。   这里就像经历了一场巷战,交战双方拉锯九年,打打停停。楼间的野草长到一人高,楼道里积着厚厚的尘土,门上贴着已有时日的拆迁启示、停电通知。已经搬空的房间,窗户被砖块封死。拆迁刚启动,楼里的下水道即遭破坏,地下室成了化粪池,浑黑的水面上漂着鞋子、玩偶和老式家具。三排高楼围出一块院子,松树挺立、草坪光秃、废品遍地。外地打工者进驻此地,租住钉子户腾出的空房,有人收废品,有人在空地种菜。院子西侧有三间平房,曾分别是厂区活动室、水房和居委会。现在,张振环、李士珍住在居中的一间,71岁的茹世合、62岁的石乔恩住在左右两间。   他们都是盲人,也都是蓝靛厂盲人工厂的退休职工。他们口中的“厂子”,曾占据蓝靛厂的中心地带,有五金橡胶厂、塑料制品厂、纸制品厂等数个厂房,还拥有自己的食堂、幼儿园、职工宿舍、盲人演艺团、盲人公交专线。包括家属在内,整个厂区曾生活着1200多人,其中一半是残疾人,盲人占了多数。那时,盲人工厂是北京市民政局下属单位,规模为全国之最。厂里工作稳定、福利优厚,不仅残疾人,就连健全人也争着往里挤。   而今,沿着直通颐和园的皇家御用运河(长河)一路向北,在长春桥向西一拐就是蓝靛厂,工厂王国已无踪影。号称“亚洲最大购物中心”的“金源燕莎”占据了河边的宝地,成片的写字楼和高档小区向四面铺开,包围着残留原址的盲人工厂职工楼,隐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早在1994年,盲人工厂就陷入困境,到上世纪90年代末生产已半瘫痪。2003年,开发商相中蓝靛厂,不到一年,拆迁公司将职工楼和旁边两座古庙之外的一切历史痕迹迅速夷平。由于剩下的这块地方被规划为一个商品房小区的绿化用地,开发商并不着急。九年多时间,拆迁谈判断断续续,至今还有30多户守着昔日的遗迹――他们全部是盲人家庭。   进厂   1949年的政权交替重置了无数人的生命轨迹,茹世合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他曾是五金橡胶厂的车间组长,也是为数不多的仍健在的天桥艺人之一。   茹世合习惯抿着嘴唇说话,嗓音浑厚有力。他的屋里放着唢呐、二胡、几只京韵大鼓。他把拆迁补偿款换成了近郊的两套房子,老伴和女儿各住一套,他一个人留在厂区,等待安置。退休以后,他重拾老本行,收了十来个徒弟,周末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有时师徒几人跑一场红白喜事,赚点零花钱。   茹世合生于1942年,家中有十个孩子,夭折两个,他排行老四。3岁失明,5岁开始帮父亲干活――父亲用洋车拉菜,他在后面推着走。1949年之前,穷人家的盲人孩子有三条出路:算命、讨饭、卖唱。11岁,家里替他选了第三条路,花钱请了个盲人师父。“上饭馆请一顿,把师父的熟人朋友都叫来,当着大家的面磕头认师,还要立生死状:投河溺井,打死勿论。”   1953年到1955年,茹世合跟着师父学曲艺,期间没少挨打。“师父拿藤条打我,他也看不见,师母就在边上喊,‘别打了,他不在那儿!’”因为交不起一个月两块五的学费,他提前一年“毕业”,跟四五个盲人孩子一起去天桥“撂地”。“这钱不好挣,来天桥的都是穷人,你唱的时候身边围一圈人,该要钱了,呼啦都跑了,收完钱又都回来了!”每逢周末或过节,天桥人头攒动,茹世合一天能挣两三块钱。上世纪50年代在北京,两块钱能买4斤猪肉, 30斤棒子面,或20斤大米。   天桥卖艺的传统穿过1949年,一直延续到1957年才被政府取缔。之后几年,茹世合又在东单、东四、动物园、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地打游击,警察见到就撵。“实在没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