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越“夷夏”:北宋“中国”观初探
摘 要:在契丹等异族政权的压力下,北宋“中国”意识空前凸显。但与此同时,北宋的“中国”观及正统论呈现出超越“夷夏”族群意识的儒家文化伦理色彩。宋儒将“中国”文化价值提升为一种普遍的宇宙本体原则,以此作为“中国”身份判定的核心标准,希望以文化、道义上的优势德服四裔,但同时也赋予了它突破种族藩篱的超越性,这为此后金、元等非汉族政权被汉族接纳为“中国”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北宋;“中国”观;正统论;“夷夏之辨”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4—0124—06
在辽宋对峙格局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辽、宋朝都宣称自己的政权是“中国”,这表明先秦以来“华夏至上”的“中国”观至宋代再次遭受重大挑战。从魏晋“五胡乱华”以来,以“夷夏”判定“中国”的标准已经遭受冲击,现实历史的发展需要一种“中国”正当性理论,即正统论。陈芳明先生认为宋代正统论的兴起是当时民族自卑感的表现,陈学霖先生也指出,欧阳修《正统论》的写作背景之一便是对“北宋外交挫折的反应”①。然而,北宋正统论中的“攘夷”论调甚微,其正统标准的判定呈现出一种超越“夷夏”族群意识的思想特质。显然,这不能与刺激其兴起的外部政治环境完全对应。与之相联系的北宋“中国”观又将呈现出何种特色呢?笔者拟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北宋“中国”观的内涵及其族群意识,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有宋一朝的文化精神与特质。②疏漏之处,还请方家指教。
一、北宋正统论中的“中国”与“夷夏”意识:以北魏正统性判定为中心
北魏由鲜卑族拓拔氏所建立,北宋学者对北魏是否为正统王朝的看法不一,依据亦各有不同,但都很少受到其“夷狄”身份的影响。
1.张方平:北魏正统,东晋非正统
大中祥符六年(1013),王钦若等奉敕修成《册府元龟》,该书帝王部将东晋和北魏均列入正位。其后,张方平著《南北正闰论》,认为正统之号“南北不可并享”,晋在渡江之后已失正统,正统应归北魏:
夫晋之渡江也,遗中服之雅俗,据吴人之旧土。齐梁之后,风教荡然。危弱相承,礼刑不立。五代四姓,浸微以灭。上无所授,下无所归。虽欲正之,人谁适从?魏氏先实胡种(漠北),控弓朔、代,南平燕赵,遂通秦凉。出令作法,变风迁俗,天地有奉,生人有庇,且居先王之位,宅先王之国,子先王之人矣。则是夏禹之出东夷,文王之祚西羌,爰集大命,以抚方夏。《诗》、《书》所载,谓之何哉?前世大儒断南北之疑者,所以正魏也。③
从此论述来看,其《南北正闰论》实本于隋王通的《元经》。他判定北魏为正统、东晋为非正统的依据有二:其一,地理上是否统有中原,北魏“宅先王之国”,东晋则“据吴人之旧土”。其二,是否能传承中国文化,东晋“遗中服之雅俗,风教荡然”,北魏虽为胡种,但“出令作法,变风迁俗”,因而是正统。
2.欧阳修:北魏、东晋时期为绝统
至欧阳修作《正统论》,宋代正统理论有了新的突破。欧阳修判定正统的标准是“居正”和“一统”:“《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④所谓“居正”是得位的“名正”,也即纲常名分。如,尧舜之相传为“至公”,汤武之革命为“大义”。而“一统”即“统一”,看这个政权能否使天下定于一尊,号令出于一人,也即王朝的业绩。按照这两个标准,欧阳修对北魏正统作了判定:
天下大乱,其上无君,僭窃并兴,正统无属。当是之时,奋然而起,并争乎天下,有功者强,有德者王,威泽皆被于生民,号令皆加乎当世。幸而以大并小,以强兼弱,遂合天下于一,则大且强者谓之正统,犹有说焉。不幸而两立不能相并,考其迹则皆正,较其义则均焉,则正统者将安予夺乎?东晋、后魏是也……然则有不幸而丁其时,则正统有时而绝也。⑤
欧阳修认为北魏和东晋“考其迹,则皆正,较其义,则均焉”,但“不幸而两立不能相并”,即双方势均力敌,都不能“一统”天下,因而都不是正统,并由此判定北魏、东晋时期为绝统。
3.司马光:史学上以东晋南北朝为纪年,北魏为列国
司马光反对以正闰论史,然而,在史学领域一般认为正统僭伪之别的标准之一就是以谁为纪年,因而在编史的过程中,司马光还是不免要涉及正统史观。他认为:“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夏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⑥他所说的“功业之实”就是“一统”,这多少受了欧阳修正统理论的影响。宋人刘羲仲即言:“司马公论正统与欧阳公略同。”⑦在此思想指导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将东晋南北朝视为曾“混壹九州”之西晋的延续,以之为纪年,而将北魏判为列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