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店简《语丛四》“窃钩诛,窃邦侯”与《墨子》之渊源关系
[收稿日期] 2013-06-02
[作者简介] 吴劲雄(1983—),男,广东南海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摘要] 经考察,湖北郭店战国楚墓竹简《语丛四》第八、九简:“窃钩者诛,窃邦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之所存”为先秦流行语,相关言论于先秦传世文献中十一见,涉及墨、道、杂三家。进言之,此流行语源于墨子,十一篇文献《墨子》占其七,且意蕴丰富,例证多样,涵括道、杂二家及《语丛四》之范围。
[关键词] 《语丛四》;《庄子》;《墨子》;《吕氏春秋》
[中图分类号] K224.0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5—0035—05
湖北郭店战国楚墓竹简《语丛四》第八、九简有这样的一句话:“窃钩者诛,窃邦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之所存。”学者已指出:其文字与《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基本相同。
裘锡圭按语,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语丛四》,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218页。然而学界对于这两段极为相似的句子解说甚多,纷纭各别,虽不至于争论不休,然至今仍未有定论。为求得当中情实,今对诸家议论及先秦相关典籍再作如下的考察。
一各家之意见
计今所见诸家议论,大概有三种:
(一)《语丛四》抄自《庄子》
李学勤先生认为:“《语丛四》所录引的,正是《庄子·胠箧》。”
李学勤《从郭店简语丛四看庄子·胠箧》,《简帛》(第一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74页。陈伟先生《郭店竹书别释》则稍有不同:“《庄子·盗跖》也有大致相当的记载,写作:‘小盗者拘,大盗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义士存焉。’简文前一句同于《胠箧》,后一句则同于《盗跖》。”
陈伟《郭店竹书别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234-235页。
(二)《庄子》借用《语丛四》
高正指出《语丛四》此语与《墨子·鲁问》的思想观点很相近:“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并认为“《庄子·胠箧》的作者,很可能就学过《语丛》这类教材,……明显受其影响。”
高正《诸子百家研究》(增订第2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0月,341页。
(三)两书可能有同一来源
饶宗颐先生认为:“由《语丛》所记,知此数句乃战国以来楚人流行之重言,庄子作《胠箧》时借用之,并不是他自己所写的东西。”
饶宗颐《从新资料追溯先代耆老的“重言”——儒道学派试论》,《中原文物》1999年第4期,61页。郭永秉指出:“即使我们忽略《语丛四》和《胠箧》存在的不同,仅据《胠箧》逻辑严密、‘窃钩者诛’一段在文中不可分割等事实,也不能必然得出其他古书与此有关的内容一定就抄自《胠箧》的结论,也不能必然得出《胠箧》之文并非从他处引来的结论。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因为各书的相关内容完全有可能皆有同一来源,而不是简单的谁抄谁的关系。”
郭永秉《再谈郭店简语丛四8、9号简与庄子·胠箧之关系及相关问题》,见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SrcShow.asp?Src_ID=1103
综而观之,上述第二、三种情况的论点虽有不同,然而各家所要表达的想法,实际上有一个共同的预设前提:《语丛四》这段话很有可能是先秦流行语,而为包括《庄子》《墨子》在内的各家所共见。然而还是停留在推测阶段,各位学者皆未质言之。
二与《庄子·胠箧》、《盗跖》及《墨子·鲁问》之异同
诸位时贤已经指出《庄子·胠箧》与《语丛四》的相似性,然他们的引文并不完整,今再征引之如下: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
( 清)王先谦《庄子集解》卷三,《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版,60页。下文所引诸子文,皆为《诸子集成》本。
此文前两句的意思,与《语丛四》第八、九简的内容几乎相同。然而《庄子》的本旨,乃在最后一句:窃仁义圣知(知读作智)。即大盗所窃不限于邦国,而且连同仁义圣智也一同窃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胠箧》的前文就说:“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
同上,58-59页。在庄子看来,智者和圣人竟成了替大盗聚敛和守护的人,田成子盗取了姜齐的整个国家,而且也得到了姜齐用以治国的圣智之法。所以说《庄子》这段话的着眼点在“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一语,论者引述《庄子》之言而省略此语,反失《庄子》精义。
《庄子·盗跖》也说:
小盗者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