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王鹿瞻·《马介甫》.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蒲松龄·王鹿瞻·《马介甫》   摘要:顺治十六年(1659),蒲松龄与王鹿瞻就已经相识,并与张笃庆、李希梅结“郢中社”。后蒲松龄因王鹿瞻之妻虐父之事与他断绝关系,而这件事可能是他创作《马介甫》的诱因和本事,是他创作的心理和现实双重郁积的突破口。《聊斋志异》体现出的是蒲松龄的人文关怀,是挽浇薄之世风、扶伦常之正的儒者精神。   关键词:蒲松龄;王鹿瞻;郢中社;马介甫;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顺治十六年(1659),蒲松龄与同邑的李尧臣、张笃庆、王鹿瞻等志趣相投的朋友结郢中社,“以风雅道义相劘切”。作为郢中社友,王鹿瞻是蒲松龄早年交游人物之一,但是蒲松龄与其相关诗文却寥寥无几,其中一篇还是谴责之文《与王鹿瞻》,且都是在早期,之后便不见只言片语。因此有必要对王鹿瞻及其与他相关事迹作一探讨。   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袁世硕先生根据《诗经·大雅·桑柔》中的诗句——“瞻彼中林,牲牲其鹿”,推断王鹿瞻名“甡”,然而这也只是推测,并无确切的资料予以证实。   笔者翻检在当地能找到的资料,没有任何发现,似乎这个“谜案”要一直成为“悬案”。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笔者在考察蒲松龄其他交游人物时,接触到王鹿瞻后人所藏之族谱——《王氏家传世系族谱》。此谱修于康熙十一年(1722),是王氏第九世王佳秀与第十世王殿王甲叔侄二人编纂。据谱载:王佳秀,字三采,号豹阴,邑增生,王鹿瞻之族弟;王殿王甲,字麟祯,又字鸣珂,号翠屏,邑庠生。谱包括谱名、序跋,体例、更讳录、世系图和世系录五个部分,记载王氏家族的世系、迁徙、婚姻、族人事迹等方面的情况。   在《王氏家传世系族谱》中,载王鹿瞻小传:   甡,公字振生,号麓瞻。邑庠生。配丁氏。先时,吾族未有宗谱,公创修之,手抄书册散之族人。虽搜辑采访未极详备,然后之修者得藉手焉,则公之功亦懋矣。   族谱对王鹿瞻的记载非常简略,显然不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但这种情况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王鹿瞻并不是个特出之人,不论是为学、人品还是处世、性情,就算在其族内也只是相对的普通人物,否则若哪一个方面比较突出的话,定会有所载录。   王鹿瞻是一位秀才,年轻时与张笃庆、蒲松龄、李尧臣等人交游,结郢中社,写诗作赋,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王鹿瞻有“季常之惧”,致使妻子虐待其父,客死旅店。该族所修之族谱其有草创之功,关于这点,族谱修编者王佳秀在《族谱序》中也明确提到:“宗谱未立,殊为遗憾。吾兄麓瞻公曾加以编辑”。王氏至王鹿瞻时,已是第九世。王鹿瞻兄弟三人,其行一。二弟王朋,字友生;三弟王兢,字恭生。王鹿瞻无子,过继王朋第四子奇烈为嗣。奇烈两子:宁连、宁遴,皆无嗣。蒲松龄《聊斋文集》中有一篇婚启,题作《二月代王绳筠与王鹿瞻启》,是蒲松龄代王绳筠(淄川县人)为其子向王鹿瞻提亲的,可以断定王鹿瞻至少还有一个女儿。因为女子不入族谱,所以没有记载。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与现今见到的文献所记不同的是,王鹿瞻之“鹿”字,族谱作“麓”。而在张笃庆的《厚斋自着年谱》中,“瞻”则书作“詹”。   论家世,王鹿瞻要比蒲松龄显赫。其高祖王士逵,以子宣化诰赠文林郎,中顺大夫,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曾祖王宣化,字用贤,号云石。明隆庆丁卯科举人,隆庆戊辰进士,历官阜平知县、遵化知县、南京浙江道监察御史、汉阳府知府等。不过,王鹿瞻的祖父王世颖(字念吴)、父亲王灏(字深源,号印素)都没有进入仕途,皆仅是邑庠生。总的来看,王氏家族代不乏有功名者,维持着家族的地位和声望。当然其最为荣耀之事莫过于出过三个进士,除上述之王鹿瞻这一支的六世曾祖王宣化外,其他支系分别是:七世祖王我庸(字虞服,号震龙)和八世祖王钟玫(字文玉,号长白),同为顺治己亥进士。   王氏家族与淄川的许多家族一样,是从外地迁移而来。族谱记载,王氏“原籍直隶真定府冀州枣强县,自名洪武三年奉旨迁徙与山东济南府淄川县城西青龙山之左、豹山之右,村名李家疃。此地三山拱秀,溪水环绕,遂卜居于此。”他们的这次迁移有明初移民政策的大背景。明初洪武年间,朝廷推行“移民就宽乡”的民垦政策,当时山东许多县份皆被列为“宽乡”,淄川县也是“宽乡”之一。当时,济南府的移民情况是,“就移民原籍而论,移民主要来自山西和河北枣强,其中以山西移民的分布最为广泛。在济南府的东北部及东部一带,则以枣强移民为多。”其时的淄川县移民几乎全部为枣强移民。   这位迁移到李家疃的王氏先祖,即祖谱中的第一世,“失讳,行居三”,因齿德俱尊,称为“三老”。邱氏移居淄川后,开枝散叶,族人逐渐增多,渐蔚为大族,特别是靠读书力学、科举入仕,提高了在当地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后世子孙蕃衍旺盛,人丁日繁,逐渐分发各村。因为祖谱对族人迁徙有明确的标注,所以能清楚地知道其族人的散布情况,除发源之李家疃外,其它如七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