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诗经》在孟子哲学思想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docVIP

试论《诗经》在孟子哲学思想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诗经》在孟子哲学思想建构中的基础性作用   摘 要:《孟子》一书中多处引用《诗经》相关篇目。对于《诗经》的引用和解读,孟子遵循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大基本原则。就《梁惠王》上、下篇中的几处对《诗经》的引述情况做深入的剖析,来探讨孟子如何引用《诗经》以为己用来展开论辩和《诗经》在孟子哲学思想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   关键词:《诗经》;《孟子》;思想建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50-03   司马迁在《孟荀列传》中说:“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1]。”赵岐的《孟子题辞》也这样评述孟子:“治儒术之道,通五经,犹长于《诗》、《书》。”[2]这里的《诗》、《书》显然是指《诗经》和《尚书》。先就《诗经》的在《孟子》一书中的引述情况来说,全书七章,引述《诗经》原文共计35处,其中孟子本人引诗31次,他人引诗4次(其弟子万章、咸丘蒙、公孙丑和齐宣王各1次)。可见,孟子本人对《诗经》非常熟悉,并且《诗经》作为其知识储备和理论来源的一部分,在后来游说诸国宣扬自己政治主张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开启情志,遥述典章以为己用的作用。   对于《诗经》的引用和解读,孟子遵循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大基本原则。本文试从《孟子?梁惠王》上、下篇中几处对《诗经》的引述情况,来讨论孟子如何通过引诗来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诗经》在建构孟子哲学思想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   《孟子?梁惠王上》第二节讲了一个“与民同乐”的故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一面顾盼欣赏鸟兽自得其乐,一面漫不经心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3]3孟子回答说,“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3]3意思是说:只有有道德的人才能享受这一种快乐,没有道德的人纵使有这种快乐也是无法享受的。孟子的回答从一正一反两条线索展开,这里显然没有直接回答梁惠王贤者乐此与否,而是偷换了概念,王问“亦乐此乎?”,回答却是“而后乐此”。杨伯峻译“而后”为“才能”显然是意译却有失精确。“而后”有两个意思,作“而后”讲,是“以后,后来”之意;作为连词,是“然后”的意思。这里因为没有比较的对象,所以作“以后、后来”理解。他的回答则是“贤者有此以后才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3]让真正有道德的人做了君王,拥有此情此景,他才懂得享受此乐,那些没有道德的人(这里或许暗指梁惠王)是享受不到此情此景带来的快乐(境界)的。更深一层意思很明显,梁惠王您虽然占有这些财产(鸿雁麋鹿在池塘上自得其乐),身临此景,但您真的是有道德的人嘛?您真的懂得享受这种快乐吗?   梁惠王或许听懂了孟子的意思,或许没听懂,但孟子必须为其已经表述出的意思、抛出的观点(或称给出的回答)做更进一步的解释,所以他引用了《诗经》中“文王之乐”和《尚书》中“商纣之乐”一正一反来展开论证。其中,对“文王之乐”的描述引用《诗经?大雅?灵台》前两节: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鹿濯濯,白鸟■,于■鱼跃。   接着这首诗没有停顿,并以此为基础继续议论,他说:“文王以民力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3]3   这里应该注意“与民偕乐”并非是《诗经》中直接记载描述的现成哲学思想,甚至引文中没有提到一个“乐”字,但是此情此景,已经勾画出了一幅“君民偕乐图”。孟子看到梁惠王站在池塘上这种情景,借助《灵台》篇中描述的“君民偕乐图”,再结合自己“仁政”主张,从而得出一剂教化梁惠王的良方――爱民,更具体一些即要求梁惠王要“与民同乐”。一方面说梁惠王,您像周文王一样也让人民修筑了灵台,算是雄伟的大工程吧,但您是不是也应该像周文王一样与您的人民共同分享这种快乐呢?此处可见,孟子对梁惠王宣扬“与民偕乐”政治主张,实则来自对《诗经》中《灵台》篇“君民偕乐图”的提炼。   孟子看似因势诱导梁惠王接受自己的主张,让梁惠王意识到自己作为君王应该“与民同乐”,但其实还应该引发更深一层的哲思,即是对何为真正的“乐”的思考。   对于《灵台》篇的解释,《毛诗序》说:“《灵台》,民始附也。文王受命,而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4]。《笺》:“民者,冥也,其见仁道迟,故于是乃附也。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象,察气之妖祥也。文王受命,而作邑于丰,立灵台。《春秋传》曰:‘公既视朔,遂登观台以望,而书云物,为备故也。’”[4]501即文王秉承天命,民因其先有灵德而相依附之,遂集全民之力修建灵台,并与民同乐,甚至鸟兽都明白其中的缘由而雀跃欢呼,此种乐已经超越了人类种群,是上升到自然而达到了“民胞物与”的更高一层境界。   是文王召集人民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