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首位农学女教授曹诚英的后半生
近年来随着胡适研究的不断升温,曹诚英以胡适红颜知己的形象为世人所知,她与胡适之间的感情纠葛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曹诚英作为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1952年随复旦农学院北迁沈阳,成为沈阳农学院的中坚力量。“文革”浩劫中,饱受冲击的曹诚英拖着病体回到家乡,直至1973年患肺癌去世。她这段凄苦的晚年生活除了数篇学生的回忆文章外,鲜有人提及。作者上世纪50年代初曾在复旦大学结识曹诚英教授,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撰成此文,介绍曹诚英的后半生。――编者
1952年院系调整以前的复旦大学有农学院。在农艺系里,有位研究遗传育种的教授曹诚英,是我国农学界第一个女教授。她的一生既有光辉的奋斗,又有刻骨铭心的苦恋。从她的生平,可以看到我国一代知识女性的艰辛命运。
1951年,我有幸认识了曹先生。那时,思想改造运动刚刚开始,我作为农学院思想改造工作组的组员,经常参加农艺系的小组学习,所以很快就认识了曹先生。当时我只有19岁,是刚刚离开中学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后留校工作的小青年,随李正文、王零等一批南下干部到复旦,没有多久就被派到了农学院。大学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既陌生又新鲜的事。至于教授,在我脑子里更有一种神秘而崇高的形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发展,不断领会领导指示,不时听到许多教授联系思想作各种自我检查,我开始知道,大学教授也需要进行思想改造。但是,对曹诚英教授,我却一见面就感到她满脸慈祥,是个大好人。她一头白发,配上一副无框的眼镜,很像当时十分流行的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的主角。我第一次见到她时,就差点叫出声来“这不是华尔华拉吗!”后来听许多青年教师和学生代表说,在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不夸曹老师对年轻人的慈祥和蔼、热诚关怀,经常给予各种帮助。我就更加尊敬曹先生了。
在一次交流思想检查的小组会上,曹先生检查了自己长期存在的消极悲观甚至厌世的人生态度。她谈到曾经有过吞金自杀的经历。那是她经常经历的又一个难以入眠的夜晚,在辗转反侧回顾自己各种遭遇和挫折的煎熬中,她决心离开已经无可留恋的生活,就摘下脖子上的金项链,吞进了自己的喉咙。突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惊醒了她的理智,唤醒她想到生命的可贵和自己的社会责任。于是她又流着眼泪,一点点把金项链从喉咙里抽了出来。这样的好人会有那样的事情,我很震惊,所以我至今还记得这件事。就是在听到这个故事以后,我对曹先生有了特别的心情,觉得她心地善良,是应当受到关爱和尊敬的人。记得就在听了这个故事以后,我还把曹先生的情况和我对她的一些看法向领导写过一个汇报,并受到了校党委书记李正文同志的重视和赞许。
但是,由于我的幼稚和浅薄,在思想改造运动结束,农学院被调整到沈阳以后,我对曹先生的了解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日益远离而疏远。现在回想起这么长时间里,我竟没有主动和她继续保持联系,总觉得非常遗憾和歉疚!
近些年来,随着胡适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胡适红颜知己的曹诚英,她的生平和为人,也不断成为报刊和网络上出现的热门话题。读了许多文章,我顿时想起了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心情相当激动。原来,曹诚英教授不但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农学家、好教授,还是一位很有国学根底的诗人、才女;而她的晚年竟无比凄苦,于是,我就想到要把曹诚英的人生撰写出来,让更多人认识我国现代史上这样一个杰出的知识女性,同时也借此表达我对曹诚英教授的追思和怀念。
真诚献身农学的女科学家
曹先生1902年出生于安徽绩溪一个富裕的徽商家庭。5岁开始上私塾,读经籍,从小偏爱文学,又受到亲戚朋友中像胡适、汪静之那样的有名文人的影响,自然造就了她近文的天性。但是,她偏偏选择了农学作为终身职业,这很能说明她独特的个性,而她对农学的执著献身,更说明她完全是旧世纪里火一样的新女性。
据刘艳在《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一文(《文汇报》1993年7月23日)中介绍,曹诚英在1919年进入师范学校读书时,萌生了“仰面求人,不如低头拜土”的学农念头,幻想着自耕其食,不求闻达。当时,女子读书的很少,学农的更屈指可数。曹诚英所在的班上,仅她一个女生。班上同学最初都怀疑她是否能读完这个专业。但不久,他们便知道这个女生从不以大家闺秀自居。水稻插秧实习时,男生光脚下田,她也毫不迟疑地脱下丝袜皮鞋,下到田中插秧,令全班同学敬佩不已。1931年曹诚英毕业于中央大学农艺系,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不久,她的毕业论文译成英文后发表在美国的一家农业杂志上,这便有了她后来的美国留学之行。曹诚英感到,农业要想以高产来解决人们吃饭问题,首先必须要有好的品种。于是,她选定了遗传育种作为自己的攻读方向。1937年,曹诚英带着美国康乃尔大学遗传育种硕士学位回国。同年她在安徽大学农学院任教授,成为我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
曹诚英当了教授以后,便全身心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