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郑孝胥:视民国为“敌国”的前清遗老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兴起,清廷起用端方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赴川平息风潮。端方寻思此次入蜀恐怕前景难测,于是数次致电邮传部尚书盛宣怀,恳请派一位名士相助,并声称“非赖公毅力熟手,难赴目的”。端方爱才,盛宣怀也惜才,他非但不放人,更希望将其长留身边,“北京少公不得,湖南想可不往”。可见盛对此人倚重之深。此君不是旁人,正是清末享“卧龙”之誉的闽人郑孝胥。
一、多才多能
1910年,满人金梁曾撰诗一首,赠予郑孝胥,曰:“久闻诸葛大名垂,笔法乃同兵法奇。偶见卧龙一鳞爪,苏龛墨宝海藏诗。”不难看出金对郑之才艺能力极为推服。
不妨先说说郑的才艺。清末诗坛,“同光体”大行其道,郑孝胥便是其中之执牛耳者。1902年,郑孝胥《海藏楼诗》首刊于武汉,“同光体”代表诗人陈衍为之作序。陈氏曾颁布当代诗人榜,第一名位置空缺,郑孝胥赫然排名第二,评云:“恨无长篇,否则可为第一。”就连一向自视甚高的晚清大吏张之洞,也不得不叹服郑诗“自明以来皆不能及也”。看来其诗作造诣之高不是盖的。并且郑孝胥的文章在当时也堪称一绝,清流派翘楚黄体芳对郑孝胥之文评价甚高:“此调成《广陵散》矣,场屋中未必无知音者,不宜降格,然亦不可愈唱愈高耳。”
郑孝胥不仅工诗,而且善书。时人曾评价:“其书初学柳诚悬,后参以黄山谷,瘦硬飞舞,有不可一世之概。”据说辛亥后,郑隐居海藏楼,以鬻字为生,每字值白银十两。而当时北大、清华教授的工资也不过二三百两。郑随意挥毫两笔,就赶上教授们半个月工资了。民国有一位郑氏书法的狂热粉丝,名叫张谦,他身家颇丰,于是痴迷地收集其书法作品,集成《海藏书法抉微》一书,序言道:“私淑海藏凡十有五载,泼墨挥毫,无日不临摹,久乃得其神韵,所作可乱楮叶,且搜罗海藏手迹,不遗余力。先后所得,记五百余帧,晴窗多暇,辄出展玩,琳琅满目,蔚为大观。”
同时,郑的处事能力与胆识也丝毫不逊于其才艺。1900年,总办湖北营务处的郑孝胥,被张之洞委以武建军监操官。武建军“初成时”,郑“督教练、造营房”,“皆与其事”,“与此军颇浃洽”。他讲求西操,督操甚严,“操方半而雨至”,他“立雨中,不持盖,久之,雨益大,乃令暂息。小顷复操,至四点半乃罢”,精勤可感。1903年,广西“匪乱蜂起”,岑春煊奏请以四品京官调郑孝胥任广西边防督办。郑深谙“不战屈人之兵”之妙,经过缜密考察,采取要隘设伏、抚慰民众的策略,“自是枭目拥众跳窜边内外者略尽”。
郑孝胥曾言:“办大事者以善用财为第一要着。”1896年,张謇与人合办纱厂。至于如何签订合同,才能避免合资当中出现麻烦纠纷,张拿不定主意,一筹莫展。后来他还是向郑孝胥咨询,郑不仅替他拟稿,还搭上一条妙计,张謇闻之连连点头“称善”。
1900年,“东南互保”定约之后,英人意犹未尽,企图推动刘坤一、张之洞“独立”,英国领事托人致意郑孝胥,“如南省张(指张之洞)、刘(刘坤一)二公能正拳匪之罪,则保两宫、全中国、改传教章程皆可办到”,有意求其“为之言于南皮”,郑孝胥遂于“风雨大至”中,“即复渡江”,“袍为雨湿,不可着,乃烘半干”,对张“极谈不可失机之状,至五鼓”,直至张“终畏葸不决而罢”。这等气魄与胆量,恐怕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士人所具备的。
当然,作为变世英雄,郑孝胥难免得意忘形,自树招展,偶尔也有侃侃高论、炎炎大言之举。1905年,郑孝胥在广西龙州,宴客演戏,“座客华洋百余人,益以观者千余人。军民欢呼,鼓吹殷地,烟火涨天,西人皆称乃龙州第一次盛会”,郑孝胥语以孟森:“我固有呼风唤雨之手段,翻江倒海之神通者也。”其实此事亦情有可原。郑孝胥曾先后辅佐沈葆桢、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盛宣怀、岑春煊、端方、锡良等多位封疆大吏。长期游宦,充当幕宾,自熏染苏秦、张仪纵横之术,范增、张良权谋之策,好使险弄奇,能言善辩,乃至好大喜功等表现,皆与此有关。
诗书双绝,能带兵,懂理财,如此全面之素质,孟森曾叹服郑孝胥:“将之良者,恒兼宰相器。”也难怪郑孝胥睥睨群伦、顾盼自雄了。
二、待价而沽
郑孝胥曾对人讲:“吾欲行其志,匪疆吏不为。”其抱负的确不小。然而造化弄人,郑屡屡同平步青云擦身而过。
1895年,身为张香帅幕僚的郑孝胥初出茅庐,进京拜谒帝党领袖翁同龢,为言“今日之务四,曰:明赏罚,收利权,劝公商,务战守”,得翁评价:“能见其大,亦为透彻。”孰料回到南京,因谒翁氏,令张之洞甚为不爽,一度将郑逐出幕府。
三年后,“妄怀当世意”的郑孝胥,望着纷扰热闹的变法大潮,自是按捺不住,再度入京。这一次,与1895年挟策自售不同,郑孝胥是以皇帝召见进京。他踌躇满志,“此去谒吾主,惊人须一鸣”。9月,郑孝胥见到光绪皇帝,“奏对约二刻,并呈说帖”,皇帝“谦挹异常,呈说帖尚未及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