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中医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书名释义 金匮: 颜师古:“以金为匮,保慎之义。” 《汉书 · 高帝纪》:“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 金匮石室,藏之宗庙。” 《素问 · 天元纪大论》:“著之玉版,藏之金匮。” 名词,古代帝王藏书之器,是收藏、存放古代帝 王圣训和实录等文件的櫃子。 形容词,比喻文献资料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存。 要略:重要的韬略,扼要、简略的意思。 1 《金匮要略论注》徐忠可 2 《金匮要略直解》程云来 3 《金匮要略本义》魏念庭 4 《金匮要略心典》尤在泾 5 《医宗金鉴》 吴 谦 6 《金匮要略浅注》陈修园 7 《金匮发微》 曹家达 8 《金匮要略今释》陆渊雷 9 《金匮要略释义》黄树曾 10《金匮要略简释》秦伯未 脏腑经络先后病 血痹虚劳病 胸痹心痛短气病 腹满寒疝宿食病 痰饮咳嗽病 水气病 黄疸病 呕吐哕下利病 * * 《金匮要略》 “医岂易知乎哉!知其浅而不知其深,尤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此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 ---《医学心悟》 目的要求: 1.掌握《金匮要略》的性质、基本内容、主要学术成就及其基本论点。 2.熟悉《金匮要略》的编写体例。 3.了解《金匮要略》的作者、历史沿革,学习金匮的意义。 绪 论 《金匮要略方论》 一、《金匮要略》的性质、沿革 《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 ? 散佚 发现 整理及校正 经历 三阶 段 《金匮玉函要略方》 《金匮要略》的性质: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是杂病辨证治疗的典范 。 何谓杂病? “若能通金匮之理,天下则无难治之证。” ——清 ? 徐大椿 二、基本内容及编写体例 (一)基本内容 第2—17篇 内科病证 第18篇 外科病证 第19篇 难以归类的病证 第20—22篇 妇产科病证 第23—25篇 杂疗方与食物禁忌 各论 以病 分篇 包括 40多 种疾 病 第1篇 总论 原著前22篇中共涉及原文约398条,包括40多种疾病,共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 治疗手段除使用药物外,针灸,饮食疗法,并重视临床护理。 药物治疗在剂型方面: 内服药剂:汤、丸、散、酒。 外用药剂:薰、洗、坐、敷。 (纳药鼻中) 详细记载了药物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和药后反应。 以病分篇 合篇——数病合篇 专篇——独立成篇 (二)编写体例 病机相仿 证候相似 病位相近 数病合篇依据 一病成篇:奔豚气、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等 独立成篇的依据:病证具有自身特点,认识比较 丰富完整。 不便归类的病症合为一篇 1.注重脏腑经络的病机变化 2.治病求本,重视人体正气 3.据脉论理 4.辨证论治 5.治未病 6.因势利导 三、 主要学术成就及其基本论点 (一)建立以病为纲、病证结合、杂病 辨证论治的诊疗体系 以脉象阐述病机 以脉象诊断疾病 以脉象推测病因 以脉象指导治疗 以脉象判断预后 以脉象鉴别病证 1 .方多用广 2 .组方严谨精炼,化裁灵活 3 .重视药物专用、炮制与煎煮 (二)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 疗效显著的治疗杂病的经方 (一)晋隋唐对《金匮》的保存和传播 (二)宋元明清对《金匮》的编次和注释 (三)近代《金匮》的集注 (四)新中国成立后对《金匮》的研究 四、历代对《金匮》研究的概况 四、学习目的 1.掌握杂病诊治规律,拓展临床思维; 2.提高把握疾病全过程的能力; 3.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和诊治疑难病证 的能力; 4.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 五、学习方法 1.熟读原文,旁参注家; 2.方证互测、前后联系 ( 以方测证 、以证测方 ); 3.条文前后比较学习; 4.与《伤寒论》内容联系学习; 5.注意文法特点(省文、倒装、夹注); 6.理论联系临床实践。 《伤寒论》 《金匮》 共 同 点 (1)源于《伤寒杂病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