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一杯茶》的多重主题.pdf
2009年第5期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No.5,2009
总第 159期 JournalofNanjing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SerialNo.159
论 《一杯茶》的多重主题
汪艾文
(南京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摘要:英 国作家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 《一杯茶》构思巧妙,情节简单,却揭露了三个不同主题 :
男权主义社会对女性的压迫、阶级意识和人性的本质。前者为正主题,后二者为副主题。作家通过不同的表
现手法将这三个主题刻画得淋漓尽致,使它们相辅相成且融合成一个非常和谐的艺术整体。
关键词:正主题;副主题;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049(21309)05—0106—03
多主题的现象一般都是 出现在大型的叙事性文本 个先人为主的印象:女主人公是个现代女性 :“年轻漂
中,较少见于短篇小说。英国小说家曼斯菲尔德的短篇 亮”、非常 “时髦”、读过大量 的最新书籍 ,有着广阔的社
小说 《一杯茶》全文不到三千个英语单词,情节结构非常 交圈。作者使用了多种视角来让读者相信女主人公是有
简单,却体现了多个主题,这些主题,相辅相成、交相辉 着经济地位和家庭地位的现代女性:
映,形成了一个短小精干、非常和谐的艺术整体。这部小 “(1)她丈夫对她是绝对地爱慕;(2)他们家可阔
说为曼斯菲尔德病逝前一年所写,应该是其写作水平成 了,名副其实的阔,可不仅仅是 日子过得宽裕舒服的那种
熟期之作,但是国内对这篇小说的评论为数很少,且几乎 阔;(3)那听上去简直就象哪家的老头老太太一样又讨
都没有涉及到文章的整体构思。 厌又乏味;(4)罗斯玛丽想买东西时,她就上巴黎,对她
《一杯茶》说的是一个富家太太罗斯玛丽上街闲逛, 来说,这就象你我去证券街购物一样,是家常便饭”。
遇到一个穷困的年轻女子,向其讨要一杯茶水钱。罗斯 这段文字中,作家在人物有限视角和叙事者选择性
玛丽就把这个女子带回了家,给她提供了食物 ,并有心要 全知视角之间更换了多次。句(1)看起来是叙事者的口
“好好照顾她”。不久,罗斯玛丽的丈夫菲利普下班 回 气,但其实使用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借用罗斯玛丽
家,对她的行为表示了异议 ,并顺便提到了年轻女子 “惊 的自我感觉来给读者制造一种表面印象:罗斯玛丽在其
人的漂亮”。罗斯玛丽立刻改变了主意 ,用几块钱把那个 丈夫心中的地位极其重要 ,句(2)使用叙事者全知视角
穷女子打发走了。故事的结尾是罗斯玛丽将 自己打扮一 让读者了解罗斯玛丽家的富有。句(3)又悄悄地换成 了
新,然后坐在菲利普的腿上,轻声问:“我漂亮吗?” 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直接进入了主人公的内心,让读者
这个小故事分别揭示了以下几个主题 :一.男权社会 加深印象:女主人公新潮现代 ,鄙视旧事物 (爷爷奶奶)。
对女性的压迫;二、阶级意识;三、人性的本质。可以说, 但是句(4)则又返回到 了叙事者全知的视角,使叙事者
这几个主题是按照同一个模式齐头并进的:作者有意无 和读者形成一种同盟,以一种羡慕的口吻来衬托罗斯玛
意地将读者带进一种错觉,然后不动声色地在这个错觉 丽的富裕。这种不同视角之间的频繁切换将读者引入错
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最后忽然出其不意地来个陡转 ,让主 觉:罗斯玛丽富裕现代 ,有着很高的家庭经济地位。
题以极具冲击力的方式豁然凸显。作家使用了反讽和对 在故事的前大半部分这种错觉一直延续 ,直到小说
比的写作手法,结合叙述者 “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