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淮南子》到《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解读.pdfVIP

从《淮南子》到《诫子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解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2007年 lO月 襄樊学院学报 0ct..2007 第28卷第 lO期 JournalofXiangfanUniversity V01.28No.10 从 《淮南子》到 《诫子书》 —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解读 刘诚言 (襄樊学院 中文系,湖北 襄樊 441053) 摘要:“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早出于西汉刘安编撰的 《淮南子 ·主术训》。 后经诸葛亮注入新的思想含义而引用入 《诫子书》,遂成为 “诸葛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并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得以传承与弘扬。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思想,博大精深,它的精 髓至少能从哲理性、真理性和进取性诸方面凸现出来。 关键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淮南子》;《诫子书》 中图分类号:K23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7)10—0079—03 一 、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最早出处 一 千八百年前,诸葛亮在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中,在隆中躬耕苦读十年。但一提起 “淡 泊明志,宁静致远”,人们就 自然地想起了诸葛亮的 《诫子书》(亦称 《诫子篇》)…。其实,这句话的最早出 处是在西汉初年,由刘安所主持编撰的 《淮南子 ·主术iJt1)),其中语云:“是故非澹薄 (同 “淡泊”——引者) 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2 刘安(约公元前 179一公元前 122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他比诸葛亮(公元 181—234年)的年龄要大 出360岁。 《淮南子》是由刘安与他召集的门客共同撰写的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哲学和政治学巨著。 全书共二十一卷,除第二十一卷 《要略》,作为介绍著书 目的及各篇的内容提要外,其他各卷皆冠以”训”,意思 是对各种理论观点的阐释、解说。《主术iJt1))系 淮《南子》的第九卷,它阐述了君王驾驭群臣、治理国家的策略 和手段。其主题大意是,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 才可以算作正直。《淮南子》在对道家 “无为”思想进行诠释的前提下,还大量引用了《易》、《诗》、《书》、《礼》 的言论,对儒家的道、德、仁、义等观念,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综观 《淮南子》全书的哲学、政治思想,最近乎 老、庄,同时也融进了孑L子、墨子、韩非子的思想,被称为 “杂家”学派,堪称集大成者。 三百六十年以后的诸葛亮,在隆中博览群书,兼容并包,兼收并蓄,摄取了包括 《淮南子》在内的历代 各个学派的营养 ,从而造就了这位名垂千古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就是诸葛亮汲取了 《淮南子 -主术iJt1))中的精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充实、拓展、完善,直至他 54岁临终前,作为 《诫子书》写给了他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并以警醒诸葛氏后人。 通读 《诫子书》,我们就可以发现,诸葛亮是对 《淮南子 ·主术iJt1)中精华的借鉴、传承与弘扬,而不是 翻版、复制与克隆。这本身就启示我们,当我们今天解读、实践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时候,既要尊重它 的历史原意,也要结合时代特征,赋予它新的内涵。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思想贯穿诸葛亮一生 诸葛亮跨越五十四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博览群书,修 身养性,广交名士,静观天下,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身体力行, 完善 自我,尽忠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阶段。我们也可以说,前二十七年是他的 “淡泊”、“宁静” 阶段,后二十七年则是他的 “明志”、“致远”阶段。生前,他深受国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他 的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我们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是个天才,而在这位天 收稿 日期 :2007—04—23;修订 日期:2007—09—21 作者简介:刘诚言(1939一),男,湖北武汉人,襄樊学院中文

文档评论(0)

kuailexingk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