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竹枝词看上海交通的近代化 ·97·
从 竹 枝 词 看 上 海 交 通 的 近 代 化
王富盛①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竹枝词是形成于我国唐朝 中期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丰富的社会风土人情
内容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之一,可补正史之不足,亦有 “以诗证史”之功效。上海
竹枝词有众多关于近代上海交通工具、道路建设和交通法规的转型实录,同时也反映
了交通变化对上海 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上海 民众对西方文明的抉择过程 ,深度解读其
史料价值,对竹枝词的研究和晚清以来上海交通变迁的探讨均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竹枝词 上海 交通 近代化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3—97—101
竹枝词是形成于中唐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繁盛至今,因其源于民歌且贴近生活,故有着唐中期以降
历朝历代丰富的社会变迁记录,除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外,对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
均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尤其对历史学而言是正史的补充,可以 “以诗证史”。晚清,随着西风东渐,上
海成为近代 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窗 口之一,社会巨变,交通亦因此呈现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上海竹枝
词对此有诸多关注。学界 目前尚未有论著对竹枝词所反映的上海交通的近代转型进行解读 ,实属遗憾,本
文以顾炳权主编的 《中华竹枝词全编 (上海卷)》为研究对象,拟对此做一探究,着眼于上海交通的近代
化及其对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以期对竹枝词本身社会史史料的挖掘与近代上海交通的变迁的研究做出微
小的补充 ,抛砖引玉 。
一 、 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交通的变革首先体现在交通工具的革新,晚清民国时期上海交通经历了从马车等传统交通工具到汽
车、电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上百年的漫长转型。马车、驴车、牛车、羊车等牲 口拉车可谓传统中国人除
步行之外所能具备的全部出行工具了,直至晚清民国时期仍然在民众生活中尚存。上海因其特殊的历史和
地理原因,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繁华起来的城市之一,光绪年间即有 “风流从古属章台,沪渎繁华特地
开。处处垂杨堪系马,问郎何 日得归来?… ”的风华之颂 ,而清人李默庵的 “香尘油壁合从容,底事驰
驱振辔冲。寄语行人须仔细,车如流水马如龙” 则更是对上海车水马龙繁盛社会风貌的真实写照。清
代署名为 “浙西惜红生”的作者在其 《沪上竹枝词》里描绘到: “辘轳声里任盘旋,车马如云夕照天。漫
说冶游春 日好,衣香人影 自年年” 3]。反映出当时人春游时乘的还是马车,但此时的马车也因有了西方
文明的渗透而出现了一些新的景象。西方人不但带来了新式的交通工具 ,对于中国本土的马车也饶有兴
①作者简介:王富盛 (1988一 )男,福建上杭人,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
· 98· 贵州文史丛刊 2014年 第3期
致,颇为奇特的新现象是西洋马车有用来出租的,用花加以装扮。 “四点钟敲 日影斜,千家妆就貌如花。
相邀彩伴无他乐,不坐龙船坐马车”~4J,惹得路人留足观赏。 “一段洋烟插 口斜,墨晶眼镜避尘沙。同
游欲博如花笑,亲手拉缰坐马车” J,更成了时人的一种时尚。
交通工具的初步转型始于19世纪70年代,由法国人米拉从 日本引入上海的黄包车,当时的上海人又
称其为洋车、东洋车、人力车。 “双轮左右并安排,两柄朝前拽上街。稳坐车中篷罩首,东洋名字唤同
侪” ,这种车因为轻灵便捷,在当时深受上海民众喜欢, “东洋车子最轻灵,经过长亭即短亭。人坐
便趋飞鸟捷,双轮迅可逐流星” 7』。后来盛行于沪,拉黄包车的人于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职业人群,搭乘
者也直呼 “东洋”了: 一“辆轻车人力拖,街衢来往疾如梭。几方照会悬厢后,人以东洋两字呼”l8]。
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还 曾出现过一种新式的黄包车即 “脚踏黄包车”,只是 “一部黄包车子
前,有人双脚踏轮盘。虽然翻得新花样,但是行来没几年” 。与此黄包车出现几乎的同一时期,在人
力车层次阶段,上海交通工具的近代化还体现在 自行车的出现, “清同治七年 (1861年)11月,上海首次
由欧洲运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