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介入治疗是近年冠心病诊治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2012年全国.doc
蒋文平:中国PTCA第一人
介入治疗是近年冠心病诊治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2012年全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年诊疗量已达34万例。但回顾冠脉介入发展史,当介入心脏病学刚刚诞生时,也面临了许多坎坷和挫折,先行者们以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精神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的新时代,给冠心病患者带来了微创、安全的治疗技术。
我们有幸采访了中国首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术者、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文平教授。现在,让我们在蒋老的叙述中回到30年前,回到介入治疗刚刚兴起的那个年代。
交流:搭起冠脉介入治疗平台
自1977年,德国医师格林奇希(Gruentzig)实施了世界首例PTCA并获得了成功后,能够施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为心内科医师梦寐以求的事情。1980年,经由国内访问学者牵线搭桥,洛杉矶华裔医师协会心脏小组和美国加州洛玛连达(Loma?Linda)大学医疗代表团先后3次来到苏州大学(原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学术交流,并带来了用于进行介入手术的导管、造影剂和其他器材。
当时我院辅助检查设备条件简陋,仅有一台800毫安X光机,且机器并非C型臂,需患者自主变动体位以摄取不同体位平片。美国专家参观考察之后,感觉虽然设备状况不够理想,但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的条件。
我院医生也对学习介入技术满怀热情,因此在美国专家的指导协作下,在1980年11月至1982年4月间,我们先后进行了26例共29次CAG(图3),其中部分手术由我院医师独立进行,采取左侧位、左前斜位、右前斜位等不同体位观察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并采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图4),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探索:1983年实施首例PTCA
1983年初春,一位53岁男性患者来院就诊,因胸骨下阵发性疼痛13个月、近期自觉胸闷气急而收住我院。对患者进行CAG显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75%,长约7毫米。对此类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患者,我们期待能够采用微创技术治疗,以避免CABG带来创伤,通过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两周后,恰逢Loma?Linda大学医疗代表团再次来我院学术交流,美国专家与我院专家会诊读片后,考虑患者为单支血管病变,符合PTCA适应证。
当时国内尚无开展PTCA的先例,我们对患者作了解释说明,患者也愿意尝试这项新技术。
在美国查亨(Chahen)医师、塔姆(Tam)医师及卡尔通(Calton)技师的指导下,我们在患者股动脉进行穿刺并放置动脉鞘,置入导引导管和导引钢丝,将球囊沿导引钢丝送至左前降支狭窄部位,向球囊加压扩张冠状动脉。
手术非常顺利,在球囊扩张后复查CAG,即显示左前降支血管通畅、未见狭窄,术后患者心绞痛症状也迅速缓解。
除此病例外,当时有一位医务工作者也因心绞痛入住我院,CAG提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起始端及近端可见狭窄,长度分别为7毫米及6毫米,狭窄程度75%。此患者亦为PTCA适应证,但因为对手术有顾虑,并未成为第一例接受PTCA的患者。但在观察到首例患者良好的疗效时,他也积极要求手术,我们接着进行了第二例PTCA术,也同样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距我国第1例PTCA手术,至今已过去了整整30年。在这30年间,我们也对此2例患者进行了长期的随访(图5),疗效令人满意(第1例患者至今健在,第2例患者虽在两年前去世,但死因并非冠心病)。
回首:不断探索、勇于创新
医学发展之路也是不畏艰险、不断创新之路。无论是福斯曼(Forssmann)医师在自身上进行右心导管术、还是Gruentzig医师报告PTCA动物实验结果,都在创新的同时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也正是因为这些先辈的努力,使得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改善人类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回首来时路,在完成了国内首例PTCA术后,我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之后还进行了冠状动脉旋切、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置入等不同类型的新型手术。愿我们能继续在探索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使我们更好地履行“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神圣使命。
不断探索心脏的奥秘,让痛苦的呻吟变成欢乐的笑声,使枯萎的生命之树重新绽开新的花蕾。这是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蒋文平教授从医四十余年的目标,他在心脏电生理领域里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贡献了智慧和才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 在被称为“生命之树”的心脏电生理研究王国里,有许多可知的事物和未知的课题等待着各国科学家去探索。为了使苏医附一院心脏电生理研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与国内外先进水平一争短长的实力,蒋文平教授对心内科专业研究的难点、重点、疑点勇敢探索,不断创新。自七十年代以来,他率全科同仁全面开展了临床心脏电生理系列研究。苏医附一院心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