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中的另类理性:中国恶搞文化的话语批判.pdfVIP

狂欢中的另类理性:中国恶搞文化的话语批判.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狂欢中的另类理性:中国恶搞文化的话语批判.pdf

《学术界》(月刊) 总第 141期,2010.2 ACADEMICS No.2Feb.20l0 狂欢 中的另类理性 :中国恶搞文化的话语批判 % o 胡云飞 (温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恶搞,作为一种另类的话语实践,在创设的虚拟话语世界中通过话语混杂 张扬了一种狂欢式的另类理性。在技术时代的娱乐性基础上,恶搞文化还彰显看草根 性、宣泄性、解构性、对话性、二元性等多重话语质性;同时,恶搞话语在认真的荒诞 中所 隐蕴的喜剧思维和批判精神敷陈了其去伪存真后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的存在主义价 值,但恶搞话语由于 自身的局限性和多元因素的影v向也深深打上了流行文化和机会主 义的烙 印。 [关键词]恶搞文化;话语实践;另类理性;狂欢 恶搞之类,古已有之。南齐末刘勰的 《文心雕龙》之 《谐隐》开篇说:“自有肺 肠,俾民卒狂。”相对于 《大话西游》之于 《西游记》而言,《西游记》之于 《大唐西 域记》、《三国演义》之于 《三国志》皆存恶搞之因子,甚而金庸的 《鹿鼎记》亦 “难 脱干系”。但无论是尼采 “笑一切悲剧”还是鲁迅 “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 看”、无论是上流下风而得民情众趣还是言近旨远而振危释惫,恶搞之盛都不似 今天这般更多依托于技术时代的优势而张扬着广阔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恶搞试 图借助一个创设的虚拟世界中的搞笑作用来解构第一世界的话语权威性、逻辑 性和严肃性,从而打破等级屏障、填平高雅与卑俗的鸿沟。恶搞崇尚的是一种游 戏化生存状态,它通过调侃和蔑视一切压抑个性生命力 自由发挥的话语霸权以 及肯定自我生存价值而产生的内在陶醉感去实现话语世界的虚拟征服和现实揶 揄。俄国杰出思想家巴赫金认为,真正笑谑的东西分析起来所以困难,原因在于 作者简介:胡云飞(1973一),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批判话语学、中国当代话语。 [$]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06CGYY19YBX)成果之一。 一 137 — 学术界2010.2·学人论语 否定的因素与肯定的因素往往密不可分地融为一体,它们之间难以划出明显的 界线。…但是对恶搞文化进行行上思考,确实有助于我们辩证地理解和阐释这 一 社会文化现象(当代新话语之一)的喜剧思维和启发性、反思性、以及其中鲜 活的平等、对话和民众意识。同时,对中国恶搞文化开展批判话语分析,不仅能 丰富中国话语学的研究课题,而且对话语批判本身也能开阔认知的视界。 一 、 恶搞文化的超学科点释 恶搞属超学科议题,可以从多维视域予以考问。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传播,恶 搞是否显露了知识和娱乐经济时代的全新商机和策略,我们可以去体会 “传播 学之父”施拉姆(Schramm)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进行的阐释,因为他认为大众传 播的功能并不仅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作为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现象,恶搞是否 “善为言笑,然合于大道”从 而表征着现实和真理的生命运动,我们可以参阅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中有关真 理的思索,因为他相信 “真理是所有参与者为之酩酊大醉的一场豪饮”;作为一 种有别于常轨文化的第二媒介生活,恶搞是否隐盔 一种现实 自由追求的文化 运动,我们可以去认知马克 ·波斯特(Poster)《第 媒介时代》中关于 “双向的去 中心化的交流”的论断,因为波斯特极为重视新媒介的产生在个人的主体性塑 造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把媒介描述成为一种能够改变社会文化的物质力 量;作为信息和精神消费场域的消费过程和暂时性充饥,恶搞是否是因为消 费主义的文化潮流在推动这种生活格调,我们不妨认同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 (Bau

文档评论(0)

我是小泥巴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