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不完的曹雪芹
有幸接受了主办方的邀请去参加北京第四届曹雪芹文化艺术节,了解了红学之外的“曹学”,让我这个红学、曹学的门外汉大开眼界。原来红学之外的学问很深,北京海淀的故事更多。有道是:山远隐灵秀,海青淀故园。
我这次参加的曹雪芹文化艺术节是以曹雪芹与红学文化为主题、以传承北京西山多种历史文化遗存、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2010年就举办了首届,此后连续三年,步步登高,艺术节逐渐具有了品牌效应,获得了各界的好评。
山水舞台,拉开文化大幕
艺术节的开幕式就定在西山植物园。北京西山,上风上水,生态绝佳。这里是北京建城史上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为历代帝王所青睐。这一地区,至今仍有着大量曹雪芹足迹所至的历史遗迹,以及清代旗营文化、满族文化、西山民俗文化、皇家园林文化、寺院佛教文化等多种历史文化遗存,故而,开幕式选在这里,可谓恰当其时,又恰当其地。
开幕式定在傍晚,舞台就选在山林中,自然,亲切,有野趣。可惜开幕式这天,有雨。不过,西山晴方好,有情雨亦奇。许多红学界的大佬李希凡、张俊、张书才、段启明、胡文彬、张庆善欣然莅临,让艺术节平添一份厚重。开幕式总导演易硕亲自登场,他曾是王潮歌团队《又见平遥》的执行导演,现在来西山指导曹雪芹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只见碉楼下烟雾缭绕,黛玉飘然现身,幽幽弹奏箜篌。随后《宝黛之歌》的歌声将我们带回了曹雪芹先生所营造的那个风花雪月的时代,时光倒流了,我们走进那个红楼的苦情与梦的时代。
山水舞台上讲起了曹雪芹的故事:
“曹雪芹搬到西郊来,是乾隆初年的事,他是旗人,起初住在正白旗里面,后来房子塌了,他的朋友鄂比就在镶黄旗营儿给他找了两间东房,都是狼道,很荒凉……
曹雪芹会看病。白家疃有个老太太,本来是瞎眼的,有一天曹雪芹在那山沟里闲逛、遇见她,就用一碟醋和两头蒜,把老太太眼睛里的白蒙给熏出去了……
正白旗村东头儿有个寡妇的小女孩儿十五六岁突然得了痨病,每天睡觉之前一口口的吐血,今儿到万花山烧香,明儿去卧佛寺请佛,都不管用。曹先生给把了一次脉,自己配了一副草药,吃上就好喽,还不收钱……”
开幕式创意新颖,安排巧妙,古今穿越,颇富艺术匠心。尤其是将原先必由领导莅临,官员致辞的仪式变了一个样,确有新意。
非遗珍奇:
曹雪芹西山传说
2011年“曹雪芹西山传说”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到名录,很是震撼,国家级珍宝啊,也很讶异,我的确是孤陋寡闻,对此所知甚少。这次应邀参加艺术节,有了一次补救的机会。组委会秘书长满兴远先生给我发来了一些材料,我也借势上网浏览,才发现,纸上得来终觉浅,万千遗珍在民间。学问界忙着研究各种红学文本,忽略了活生生的人间生活。曹雪芹不仅活在书上,还活在老百姓心中口中,代代流传。
就说曹雪芹如何做假画吧,有趣、有乐、有味,叫人忍俊不禁。曹雪芹多才多艺,据传他不仅会绘画、雕像、做盆景、鉴别古画,……而且还会制假:复制古画。当年家财万贯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损招,家道败落了,先前的修养被用来糊口了。他还把自己的绝招儿教给穷朋友,有不少人学会这种“特种工艺”,还掌握了曹雪芹传授的要领:描益真,贵在精,捉神韵,细收拾。传说他每次复制前,先鉴定原件是否真品,然后用心揣摩,尺寸大小安排停当,就认真地进行临摹。当一幅古画复制完后,他就向穷朋友拿出绝招儿来了,手把手地教他们怎样积存雨水,怎样往画的四周喷洒,怎样再把画包好卷好,怎样放在土坯热炕的炕箱里熏旧,怎样把熏旧的画放进笼屉里蒸。他告诉人们,技术全在这一“蒸”上,“蒸”得火候小了不起作用,蒸得火候大了,各种雨痕又漂掉了,等于白熏,所以,曹雪芹总是掌握得不早不晚,恰到好处。经过这一步处理过的画,就可以配轴裱糊了。我不知道今天猖獗的古画制假是否日日焚香祭拜制假鼻祖曹雪芹,当年为生计,还情有可原,谁让那时候请王朝“忽剌剌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只会遛鸟斗蛐蛐的八旗子弟也要混口饭吃。今日不同,干这营生违犯法律,获罪入刑,罪不容赦的。
还有一则猜谜语的故事,很有味道。说的是有一天在镶黄旗酒馆里,雪芹同鄂比等儿个好友正在喝酒和谈笑,忽然闯来个自称是皇帝亲戚的小官,大模大样地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他手里拿着一把一尺来长的折扇,下边是金黄色的半尺来长的穗子。一进门先朝正北佛龛的地方,双手举扇过头行了一礼。然后将折扇放在佛龛台上,找了个显眼的地方坐下,要酒要菜摆出很阔气的架势。曹雪芹他们这些见过大世面的人,看着这个小丑似的人物,都暗自好笑,早猜到这类人物准是京里派出打探民情的耳目。所以没把他放在眼里,只顾高谈阔论自己觉得有趣的事儿。
过了一会儿,这个小官觉得自己一个人喝得没意思,于是便端着酒杯,提着酒壶,凑过来搭话。曹雪芹等人看他那副狂傲样儿,本不想理睬他。但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