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责任基因的定位和致病机制_医学论文.docVIP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责任基因的定位和致病机制_医学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责任基因的定位和致病机制_医学论文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责任基因的定位和致病机制_医学论文 关键词:遗传性疾病;心肌病肥厚性  摘 要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单一责任等位基因突变即可致病。近十年来使用微卫星基因标记技术,在该病家系中发现了7种致病责任基因,致病机制有“肽类毒剂”和“无效等位基因”两种学说。作者对责任基因的定位、肌原纤维节中突变蛋白的致病机制作一综述,并分析突变基因型与其表型的关系,以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是以心肌肥厚、病理组织心肌纤维肥大、排列紊乱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单一责任等位基因突变即可致病。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的80%,临床表现有不同的基因表型,患者可有呼吸困难、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心脏衰竭、休克和猝死,亦有少数健康年轻人以猝死为唯一表现。年死亡率约3%~5%。疾病外显与年龄相关,少数具有突变基因的家系成员疾病可终生不外显。正是由于FHCM基因表型具有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不可预测性,使目前临床上缺乏肥厚型心肌病敏感的诊断标准。近十年来,致病责任基因的发现,使我们对FHCM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认识。   1 连锁分析和致病基因的确定   80年代末期,SSLPs技术的应用和基因连锁分析软件的开发,使许多遗传性疾病家系的DNA位点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上,继之发现致病基因。至今,已有9个不同染色体上FHCM的DNA位点被发现并已确定7个不同的责任基因[1~5]。需要指出的是一个FHCM和预激综合征(WPW)伴随遗传家系,DNA位点定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3区(7q3)[6];另一个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FAHCM)和WPW伴随遗传家系DNA位点定位于19p13.2-q13.2,尚未发现其致病基因[5](见表1)。 表1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FHCM)致病基因的定位 序号疾病染色体DNA位点基因和蛋白名称发现时间肌原纤维节定位 1FHCM11q11-12β-肌凝蛋白重链(β-MHC)1990[1]  粗丝 2FHCM15q2α-原肌凝蛋白(α-Tm)1994[2]  细丝 3FHCM1q31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亚单位(TnT)1994[2]  细丝 4FHCM3p肌凝蛋白必需轻链(MELC)1996[3]  粗丝 5FHCM12q23-24.3肌凝蛋白调节轻链(MRLC)1996[3]  粗丝 6FHCM11p11.2肌凝蛋白结合C(MyBPC)1996[4]  粗丝C区 7FHCM19p13.2-q13.2肌钙蛋白抑制亚单位(TnI)1997[5]  细丝 8FHCM+WPW7q3   ? ?[6]   ? 9FAHCM+WPW19p13.2-q13.2  ? ?[5]   ?   2 基因型与基因表型的关系2.1 概念 一个基因某个DNA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决定了个体的基因型,即如果某个基因有n对等位基因,则可能有n(n+1)/2个基因型。任何DNA位点上基因突变都可能形成异常的基因型。基因表型是指可观察到的与某个基因表达有关的任何生物化学、细胞或临床上的特性,基因型多于基因表型。疾病外显率是指当携带某一疾病基因时,患者具有某种基因表型(特性或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的百分率。   2.2 FHCM突变基因型 β-MHC是最早发现的FHCM的致病基因,目前已报道的40多个错义突变,即蛋白中只有单个氨基酸被替换;只发现为错义突变的还有:α-Tm3个(Ala63Val,Asp175Asn,Glu180Gly)[2,10];MELC2个(Arg154His,Met149Val)MRLC3个(Glu22Lys,Ala13Thr,Pro94Arg)TnT2个(Arg145Gly,Lys206Gln)。令人感兴趣的是TnT,MyBPC除分别有7个、5个错义突变外,尚有缺失、插入、重复等突变,可使表达序列提前出现终止码,产生相应的截短蛋白。目前仅报道1例因TnT内含子15供体位点G1→A突变,使外显子15缺失(39bp),产生截短的TnT。导致MyBPC截短蛋白的突变有9例:791插入G、955缺失CT[7]、内含子30供体位点G5→C突变致外显子30缺失(140bp)[8]、内含子20受体位点A2→G突变致后面外显子21缺失(160bp)等。   根据现有资料,Hugh等估计不同基因突变在导致FHCM中的比例,β-MHC为30%~40%,TnT和MyBPC各为15%,α-Tm约5%,MELC和MRLC则低于1%,其余基因25%~35%。   2.3 突变基因型与基因表型的关系 FHCM患者有不同临床表现,如心肌肥厚程度、猝死机率、寿命长短等。等位基因异质性(相同基因中多个突变点均可单独致病

文档评论(0)

wyj1992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