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从历史学家的。文一或“文学力观念谈起
——读章学诚、钱穆论著札记
李鹏飞
一、读《文史通义·诗教》与钱穆《读(诗经)》
《文史通义·诗教》主要论证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故至战国
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战国诸家之文本
于六艺,而其源又多出于《诗》教。但其具体论证以及所包含的思想都比较复杂,
根据笔者的理解(结合其他篇目),可以大致作如下归纳:三代盛时,典章存于
官守,官师政教合一(六艺皆王官学)。圣王以礼乐治天下,文质亦合一(礼质
乐文)。及周室东迁,典章散在民间,诸子百家以术鸣,其中之专门治术(主实
用者,名法兵农阴阳之类)乃官礼之变;处士横议、百家驰说(主虚理者),其
言不过达情志,乃声诗之变。诸子之书,就其质(内容)而言,皆源于六艺(道
体无所不该,六艺足以尽之。而诸子之书,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
体之一端。此一端,则无非六艺之所该)。当九流百家之学出而用世,必兼纵横
之辞以文其质。而纵横之学则又源于古代行人之官(《汉书·艺文志》云:“纵横
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观春秋行人之辞命,盖欲文其言以达旨。由孔子“诵
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奚为等语可知比兴之旨、讽谕之意,固
行人之所肄。而战国乃纵横之世,纵横者流,推行人之辞命而衍之,其辞敷张而
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是以能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也。另外,战国之文
章,专门之业少而纵横腾说者多,后世专门子术之书绝而文集繁,其究不过自抒
其情志,故日:战国之文多出于《诗》教1。案春秋行人之辞命多引诗言志,于
史有征。钱穆《释“诗言志”》一文即指出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极盛行2。余英时在
《士与中国文化·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中也说:故春秋时倘非深于《诗》
《书》之教的人是不敢在国际宴会的场合出现的3。章学诚论证“战国多出于诗
l其《立言有本》一文对此主张又作简要阐发,参见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浙江古籍
出版社2005年版,358页。后文凡引此书均只随文标注书名及页码。
2《钱宾四先生全集》第45卷《中国文学论丛》,台湾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版,288页。后文凡
引此书均只随文标注书名以及页码。
3参见《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25页。
教这一命题的基本逻辑大概是:古代行人之官必须深谙《诗》学,否则出使四
方,不能专对,而战国纵横之学则本于行人之官,那么纵横之辞自然继承了行人
辞命深于《诗》学的特点。胡适曾撰《诸子不出王官论》,此后九流不出王官几
已成定论,故纵横家出自行人之官的说法自然也难以成立。但余英时认为,虽然
某家出于某官之说不能成立,但诸子各就一端对王官之学加以“突破的说法还
是可以成立的1。而钱穆在《释“诗言志》一文则仍然认为章学诚这一主张(渊
源于《汉书·艺文志》)乃是一种创见,其具体理由可以概括为:从春秋到战国,
贵族古礼都被破坏,不再有临宴赋诗之事。而时代风气也一切都在剧烈变动,到
战国时也不再有君道刚严、臣道柔顺那一种分别了。因此战国策士游说,已不是
赋诗言志那一套,于是变成直抒己见,又创出了新文体,由诗变成散文。总之,
这一命题究竟该如何评判,恐怕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至少目前看来,还是有
一定道理。
在前述的基础上,章学诚进一步提出以下命题:学者惟拘声韵之为诗,而不
知言情达志,敷陈讽谕,抑扬涵泳之文,皆本于《诗》教(在《论课蒙学文法》
中亦云:“传赞之文,抑扬咏叹:辞命之文,长于讽谕,皆《诗》教也’’。参见《文
史通义新编新注》,416页)。我们可以看到:章学诚在论证战国之文源于六艺时,
是以内容为着眼点(皆表现道之一端):而论证战国多出于《诗》教时,则主要
着眼于辞章技巧(比兴之旨,讽喻之义);而批评后世学者惟拘声韵之为诗时,
又似乎着眼于内容(他反复提及“言情达志”,这主要涉及内容层面;虽然“敷
陈讽谕”带有修辞意味,但也更多涉及内容),而不涉及声韵等偏于形式的因素。
在《诗教》(下)中他又阐说了这样的思想:声韵之文,古人不尽通于《诗》,亦
即声韵之文不必都是诗;而后世的一些实用性的诗赋,也不出于《诗》教。换言
之,他认为有声韵的未必是诗,没有声韵的未必不是诗。只要文指存乎咏叹,取
义近于比兴,则不必谐韵和声,也可以视为《风》《骚》遗范。“故善论文者,贵
求作者之意指,而不可拘于形貌也’’(出《诗教下》,《文史通义新编新注》,60
页)。论文而拘形貌之弊起于不知古人之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治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护理.pdf
- 楚都丹阳地望探索的回顾与思考.pdf
- 刍议辽宁省西北部荒漠化土地之宏观生态防治.pdf
- 穿透式破拆喷雾水枪应用技术研究.pdf
- 氚操作包容容器中含氚废气的处理.pdf
- 铁在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中与重要作用及运动神经元保护机制研究.pdf
- 传统古方剂至今显神器——稻文化为中医药发展献一策.pdf
- 创新+跨越以及应对措施SF33900型220t电动轮自卸车问世.pdf
- 创新杆上计量装置巧治窃电顽疾.pdf
- 传承与创新%3a草原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蒙古察哈尔部文化为例.pdf
- 从民族文化的变迁与传播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岷江流域羌族图形符号文化为例.pdf
- 从-弃文从教-到-弃教从文---试析鲁迅对教育与文学的思考和抉择.pdf
- 从痰治疗冠心病附%27蠲痹1号%27方治82例冠心病疗效分析.pdf
- 从郑百文独立董事案看公司治理机制的缺陷——兼议港台地区公司治理机制.pdf
- 从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学术话语的当代建构——以中国审美语言文化为例的考察.pdf
- 从中医理论探讨肝病患者的饮食调护.pdf
- 土壤钙磷与表面和体相形成及几个影响因素探讨.pdf
- 從“分別文”、“累增字”與“古今字”的關係看後人對這些術語的誤解.pdf
- 從《法顯傳》中“V%2b(O)%2b已”句式看漢譯佛典語法向中土文獻的擴散.pdf
- 從「識正書簡」談「華文出版宏觀平臺」建構之必要(节选).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