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纳西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
和继全
当历史的车轮滚过21世纪的门槛之际,受时代主流思想的
冲击,保护传统文化不再是哪个单一民族的问题,它已经成为整
个中华民族以至所有发展中国家各民族共同面嵇的严竣考验。有
识之士断言:民族文化是民族自信力的根据;一个有生命力的民
族是一个善于保持自己优良传统的民族。o
历经毁灭性的破坏,还未恢复过来的纳西族东巴文化,如今
却又深受西方工业主义思想和汉文化涵化双重作用力的冲击,其
文化核心已经支离破碎,其生命力也fl趋衰败。“时运交移,质
文代变”,用“即将消逝的残光”来形容当前纳西族东巴文化的
状况是毫不为过的。许多海内外人士都为纳西文化的处境而忧心
忡忡,甚至提出“纳西东巴文化即将在这个星球上消失”的警
告。o
如何重新塑造和构建纳西族文化模式,遏止住民族精神日趋
萎缩的势头,使这个曾经创造过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不被时代所
淘汰。不被融入汉文化长河的巨流中,而在瞬息万变、日新月异
。引自郭大烈主编云南民族传统文化变迁)一书绪论部分,云南太学出版
杜,1997。
0 引自英国(独立报‘最后的东巴正处于消失的危险)一文。
492玉振金声探东巴
的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重新整合文化模式,并且在世界民族之
林脱颍而出,率先实现文化的“软着陆”。已经成为需要我们冷
静思考但又必须刻不容缓地去完成的时代主题。
作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在我翻阅泛黄的经文残片、
聆听古老而沉闷的唱腔时,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几千年以来
一直生息不止的古老文化.怎么能一下子就要沉没在时间的黑洞
里,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实在不忍心想象纳西族人们把自己
的语言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古老的唱腔不再在纳西族的村寨中
响起。而人们只能把成堆的古经当作考古材料的场景。本文就是
在这样的失落和惆怅感中带着对纳西文化的无限优虑和厚爱而提
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惟愿能引起各界人士都来关注传统文化的
生存问题。
一思考之一:东巴文化的变迁之路
每一种文化,都处于一种恒常的变迁之中,这就是文化变迁
理论的起点。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伍兹认为:整个文化变迁的
基础是创新:环境改变导致了某种新的反应方式,而新的反应方
式就要求创新(通过发明和借取的形式)。最后,当这一创新为
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时,就发生了文化变迁。这是文化变迁的总体
模式;文化变迁的总体框架通常随着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
改变而发生。o
现代文化人类学界对文化变迁的定义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
的任何变迁,不论这种变迁是由内部的发展或是由于与不同生活
。引自(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选、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
版杜。1989。
纳西族传统文化变迁的几点思考493
方式的民族接触所引起的,也即个体行为规范的改变。o。
人类学界还认为,文化既然是人类适应客观环境的一种手
段,当客观环境改变时,文化自然也会随之改变;文化变迁的原
因包括发明、发现和传播、涵化和革命等。文化变迁的种类有无
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o .
纳西族传统文化变迁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不以一事一物的
变化为终止,而是贯穿于整个民族的发展史。纵观以东巴文化为
核心的纳西族传统文化发展史。规模比较大的文化变迁有游牧文
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与异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引起的文化变迁、
“改土归流”引起的文化变迁和当前的文化变迁等。
1.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
从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一次巨
变。纳西族的先民们从甘青高原不断向南迁徙,随着地理环境的
不断变化而引起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化的变
迁。这次文化变迁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变化引起
的。它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至少贯穿了整个半农半牧的
历史阶段。结果,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体的东巴文化。但是,
即使说游牧民族不利于文化的沉淀,并且我们已经经过了漫长的
农业生活,仍然在今天的东巴文化中能够看到游牧生活的深刻烙
印。所以。我们不得不说,这次文化大变迁是缓和的,并且是积
极的。它促成了东巴文化的发展和成熟,保存至今的纳西文化正
是在这次文化大变迁的过程中丰富起来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CAS 127.1-2009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 第1部分:空气洁净度等级.docx
- 2021-2022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典型例题系列之第六单元百分数的应用题其三:百分率问题(解析版).docx VIP
- 湖南省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docx VIP
- RCS-9700系列C型测控装置技术和使用说明书.pdf VIP
- Unit+2+More+than+fun+Starting+out+&understanding+ideas+课件+2025-2026学年外研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pptx VIP
- 新人教版7年级上册英语全册课件(2024年新版教材).pptx
- (安全生产标准化资料7.2-1-4)劳动防护用品发放管理制度.doc VIP
-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单元测试卷(人教版 2024年秋).pdf VIP
- 一种磁悬浮式旋转餐桌.pdf VIP
- 2022公路上边坡崩塌坡灾害风险评估指南.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