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礼与刑:清华简《保训》文王传“中’’的两个维度
刘光胜1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上海200234)
摘要:如果‘保训》之“中是指一种思想观念,为何上甲微能将它借来借去?如果
“中”为某种实物,上甲微将“中”归还河伯之后,为何又能把它传遗子孙?学者把《保
;JIl}之“中”解释为“众”或军队,试问舜仅靠“得众”如何能使天地阴阳万物“成顺不
逆”?学者将舜之“中”与上甲微之“中”内涵等同的做法无法解释《保训》文本的理
路。 ‘保训》之“中”字形虽然一样,但意思并不相同。舜之“中”应解释为礼,上甲微
之“中”可理解为刑书,治国时机、处理矛盾的不同决定了保训》之“中”的不同内
涵。
关键词:清华简保训》;“中”;舜;上甲微
自清华简《保训》图版及释文公布以来,海内外学者围绕《保;Jil}之“中”进行了一
场规模空前的大讨论。学者依据《中庸》将《保训》之“中”解释为中道,但无法解释的
是“中”既然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为何上甲微却能将它借来借去?上甲微之“中”如果是
某种实物,他将“中”归还河伯之后,又如何能把它传遗子孙?另有学者独辟蹊径,依据
《竹书纪年》、山海经》等文献将《保训》之“中读为“众”,指众人或军队。问题
是古文字中找不到“中”与“众直接通假的例证,战国简册“众”字习见,为何不直接
把“中”写作“众”?上甲微得众是向外借河伯的军队,为何舜“得中”却是向内反求诸
27试问“得众”如何能使天地阴阳万物“咸顺不逆”?林林总总的疑问困惑着我们,但
学者的意见又难以自圆其说,因此对《保训》之“中”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保训之口中一的研究困境
“中是清华简保训》的核心内容,随着《保训》简的公布,国内外众多学者参与
进来,对“中”的探讨一度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但学者对“中”含义的理解却众说纷
纭,分歧悬殊。概括起来有三种:一是指某种思想观念。李学勤先生首先注意到《保训》
和《札记·中庸》的关联,将“中’’理解为“一个思想观念”,“也就是后来说的中
道”2。姜广辉认为“中”就是处理事情时要把握分寸, “假中于河”意指上甲微向河伯讨
教复仇的最佳方案3。赵平安将搿中”理解为“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其流传形式为书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ZD004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IICZS006)及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2YS048)的资助。
’[作者简介]:刘光胜(1973一),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讲师,清华大学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出土
文献与中臣儡学史研究.
2李学勤:周文王遗育.‘光明日报“国学版”,2009年4月13日。
3姜广辉:‘保训)十疑》,‘光明日报“国学版”,2009年5月4日。
338
1,梁立勇认为“中”是指儒家的“忠恕之道”,亦即“中庸”2,廖名春说“中”可理解为
和谐治国理民之道,“假中于河”是在河内地区施行和谐之道3。
把“中”当做某种思想观念,合理之处在于注意到《保训》舜之“中”与《中庸》的
关联。《保训》说:“昔微段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乃归中于河。”
《保训》“段中于河”的段字还见于清华简《系年》,作“……段(假)路于……’!,是
讲借用别国通道的事情4,因此一保训渗“限”字只能读为“假”,训为“借’’,不能解
释为“格”、“请”等字。上甲微之“中”可借可还,一定是某种实物。“中”从河伯那
里借来,打完仗又归还河伯,很明显是具体之物,因此把《保训》之“中”理解为思想观
念或其他形而上的层面,存在无法解释的困难。
二是把“中一解释为某种实物。武家壁认为“中”是指天文仪器“璇玑玉衡”,上甲
微“砌中于河”就是在河滨或河伯之地堆石垒砌了一座中坛5。李零认为“中”是指一种旗
帜,江林昌、王连龙皆从此说,后李零改变前说,认为“中”指的是材地中”6,郭伟川认
为“中”是“中土”7,美国学者艾兰认为是指河南省偃师县、登封县及周边地区8,此外还
有木主、婚事、易数等不同说法。
《保训》上甲微之“中”可借、可还,归还后自己还能持有,“地中”、“中土”等
说法明显与保{JIl》文本不符。甲骨文“中”字多指旗帜,旗帜可以代指军队,“旗帜
说”注意到甲骨文殷人祭祀中上甲微与河伯合祭豹重要事实,因此在解释上甲微“借中”
问题上较为通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