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代广东的慈善事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清代广东的慈善事业   [摘 要]清代,广东是慈善事业较为完善的地区之一,不仅数量可观,而且种类也渐趋完备,涉及养老、慈幼等机构,兴办方式主要分为官办、官绅合办和民办三种。此外,清代广东慈善事业具有严格的管理章程和灵活多变的筹资方式,从而得以良好发展,进而缓解了社会矛盾。   [关键词]清代;广东;慈善事业;兴办方式   作为沿海省份的广东是清代慈善事业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不仅慈善机构种类较多,数量可观,而且经营管理特色明显,富有成效。笔者钩沉史料,拟对清代广东省的慈善事业进行梳理与剖析,总结其运作特点,期为方家教正。   一、清代广东慈善事业的分类及功能   (一)养老机构   主要有普济堂和养济院两类,专门收养孤贫老人。在明代,东莞、惠州、广州、高要、三水、南海、潮阳、新会等地均创办有养济院。其中南海、东莞县开办有两所,当时以新会县养济院规模为最大“深二十五丈,广六丈,正厅三间,门楼一间,房屋四十二间”。入清后,广东各府、州、县新建或重修了不少养济院。各县养济院收养孤贫者的数额不等,每人每日的花销均规定为银一分或每月三斗米,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而对于少数经费较为充足的养济院,每年还可提供衣料、柴等费用。如澄海县养济院“支给每人月给米三斗,……岁支柴布银一十八两三钱”。揭阳县养济院“每人岁支冬布各一疋,月支米三斗,柴三十斤共银一百四十三两九钱八分”。后来由于经费的匮乏,有部分养济院被迫关闭或重修后改为普济堂。如清嘉庆年间重修的高要县养济堂至宣统年间已被废弃。明洪武年间创办的东莞县养济院,在嘉庆28年由知县彭人杰重修改名为普济堂。   普济堂的创建稍晚于养济院。乾隆元年(1736)下诏“各省会及通都大邑设普济堂,养赡老疾无依之人”。自此,普济堂在各省兴建起来,广东也不例外,而且普济堂的兴建及推行情况远胜于养济院。据阮元编纂的《广东通志》统计共创办普济堂82所。其中以广州府属的番禺县普济堂所收养的孤贫为最多共有1095名;徐闻县普济堂以及龙门县普济堂收养的孤贫人数最少均为4名;高要县在乾隆19年,由知府吴绳年创办了全省唯一一所女普济堂,收养老妇40名。在经费开支方面,不少普济堂的费用比养济院充足。如肇庆府普济堂“每名日给口粮银二分,冬月每名给棉衣一件,报销工料银八钱六分八厘,……遇令节端午每名给角黍银八厘,中秋每名给月饼银八厘,度岁每名给钱二十文职,病故者给棺木一具报销银八钱三分三厘”。此外还有省城普济堂、高要县普济堂等在经费方面都有保障的。   此类养老性质的机构,除养济院、普济堂外,还有香山县的惠鲜社“专养给乡中鳏寡孤独无告穷民”、普惠善堂“恤族之贫不能娶,丧不能葬者”;东莞县的溥善堂、顺德县的城内义社等。   (二)慈幼机构   中国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清政府曾“出示晓谕,溺女必舆严惩”地方政府亦发出檄文“严禁溺女,以挽颓风事之风,……严惩溺女之风”但收效甚微。为了改变这种恶习,在康熙36年(1697),由总督石琳、巡盐御史沈恺曾在广州城西第十甫创办了广东省第一所育婴堂,设有哺乳房25间。此后,广东育婴事业受到官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如同治年间在东莞县创办了4所育婴堂;潮阳县的育婴堂达6所之多。据夫马进先生的《清代沿海六省的善堂普及情况》介绍,从康熙36年至光绪33年(1907)210年间,广东省已有29个县先后兴办育婴堂共42所,接收的婴儿无定数。各地除了设置育婴堂外,还创办了一些其它类似的机构,如佛山镇的接婴会、香山县的保育善会、顺德县的接婴堂等,可见地方官府和民间百姓对慈幼事业的重视。   (三)癞民所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麻风病又被称为“疬”、“癞”、“疯疾”、“麻疯”等,该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严重时可引起死亡。“粤中多疯人,仙城之市,多有生疯男女,行乞道旁,秽气所触,或小遗于道路间,最能染人成疯。……疯为大癞,虽由湿热所生,亦传染之有自,故凡生疯,则其家以小舟之处,多备衣粮,使之浮游海上,或使别居于空旷之所,毋与人近,或为疯人所捉而去,以厚赂遗之乃免,广州城北旧有发疯园,岁久颓毁。”从以上内容可知,岭南是麻风病的多发区,病人家属除了主动将其放于海上,不与人接触外,官府也创建了不少麻风院,对麻风病人进行隔离,在省城广州、高要、恩平等地均设有癞民所,以潮州府开设的癞民所数目最多,共有6所,收养瘌民1252名,其中海阳县共收养癞民647名,而且对额内、额外的癞民每日的花销有区别,“额内癞民一百二十八名,……每人每日给银一分,共银四百六十两零八钱。额外癞民五百一十九名,……每人每日不及一分”。在管理上,以惠来县癞民所较为严格,该县共有癞民所五处,以癞民病情的轻重进行管理,“额设癞民一百七十一名,分溃烂、疲癃、残疾三项。溃烂四十一名,每人日给银六厘;疲癃六十四名,每人日给银五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