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二十年来西方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综述
摘要:语言、文化具有身份建构的功能。文章对近二十年来西方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从语言、文化的视角介绍了身份概念、身份建构理论,并探讨了西方身份问题研究对国内身份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西方语言;文化;身份;身份建构;综述
中图分类号:HO-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5-0095-05
A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the West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CAO Yanping, YANG Yan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Yunnan, China)
Abstract:
Language and culture have the function of constructing ident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search periods and cont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ulture and identity. The concept of identity and the theor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put forward by western scholars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are introduced.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scholars research on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 and the implic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Chinese scholar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the West; language; culture; identity; identity construction; review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由于长期的国际商务旅行、跨国婚姻、移民、海外留学等多种原因,处于多语言、多文化的环境中。多语言、多文化现象越来越普遍。跨越多语言、多文化的个体,如何定位自己,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个体对自己的定位在其身份意识上体现出来。个体身份的建构与其所使用的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语言、文化、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学者们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身份问题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从语言视角和文化视角对身份建构问题展开了研究。
一、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阶段
语言、文化、身份三者关系的研究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第一阶段为形式主义(formalism)盛行时期,人们对语言内部结构普遍性的研究。其典型代表为乔姆斯基,他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一书[1]。乔姆斯基不满足于索绪尔和布龙菲尔德的单纯结构主义和描写主义,乔姆斯基把对语言的研究推进到了语言内在的深层次,他试图探究全人类语言活动的规律性和适用性,提出了普遍的语法语义及其转换生成的一系列规则。乔姆斯基把语言看成了是可以脱离现实具体个人的东西,不重视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情景,仿佛语言使用者都生活在一个象牙塔中,拥有着相同的社会文化特征。形式主义对语言进行的研究不重视文化因素,不重视语言使用者的身份。
第二个阶段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盛行时期。其典型代表为M.A.K韩礼德,他于1985年出版了《功能语法入门》一书[2]。功能主义强调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性,把与语言有联系的外在因素,如社会现实因素、个体的现实因素纳入研究中,考查语言作为个体交际工具的社会职能以及语言作为群体文化载体的历史功能。功能主义是一种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和文化特征是语言研究中不可忽略的要素,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受到了关注。
第三阶段为近二十年来身份问题在语言、文化研究中的突显,身份认同问题在全世界受到重视。社会科学者认为,身份认同体现了政治变革、经济发展以及文化变迁等诸多重要社会因素。他们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的视域对身份问题展开了研究。学者们(Perice,1995; Peter Murrell, 2007)认为语言、文化具有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