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区域民族鼓乐舞文化的历史认同.docVIP

跨境区域民族鼓乐舞文化的历史认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境区域民族鼓乐舞文化的历史认同   摘要: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广泛存在着以鼓为载体而兼具各种文化功能的民族鼓文化,并且一直被各民族人民所认同。它鲜明而有力地展示了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情感,以及不同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心理,同时它也是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跨境民族区域的乡土鼓乐舞中承载着太多的人类历史,以及大量民族民间风俗内涵,不仅在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上有很强的史料性,而且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伦理学上也具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西南滇边;跨境民族;鼓乐舞遗存;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C9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1-0098-04   一、鼓乐舞与区域文明的历史构建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以及东南亚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从古至今广泛存在着以鼓为载体而兼具多种文化功能的民族鼓文化。鼓,既是军事、政法、礼乐、风俗、宗教,乃至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器物,又是民族音乐舞蹈活动中最主要的道具和乐器。鼓乐舞的起源,与各民族的宗教观念和祭祀仪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它甚至成为某些民族文明的标志。首先,鼓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山海经?海内东经》中有这样的描述:“雷,天之鼓也。”即雷鸣是雷公敲鼓而成。《易?系辞》有“鼓之以雷霆”之说。从《尚书?益稷》“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周易》“鼓之舞之以敬神”等的记述可知鼓舞的源头,不仅出现了原始的鼓舞形式,而且鼓与舞相结合的乐舞形式,已成为重要的祭礼仪式。其次,在历史上,鼓被视为是人与自然,人与神的“通天神器”,同时它还是民族的图腾和祖先神灵的寓所。作为民族宗教祭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鼓乐舞始终担当着仪式上人间与天界上传下达的“灵通”,成为人们心目中共同认同的“神仪”。每当启用时要举行一系列请鼓、开鼓仪式,并且还要牺牲祭献,如剽牛、羊,杀鸡等。如彝(跳宫节)、苗(吃牯脏)、壮(蚂拐节)、瑶(祝著节)、布依(大年节)、克木人(玛格乐)等民族祭祖大典上的铜鼓舞仪式;景颇族祭祀“木代”目脑舞上的“赠疆”(大鼓);傣族赕佛时的大鼓;苗族“鼓社祭”中木鼓舞;佤族的祭木鼓;基诺族过新年祭祖的太阳鼓舞等等。这些鼓舞仪式“击鼓”则由族中长老、祭师等担任。鼓乐的音调、节奏往往被视为民族生活的吉凶之卦,人们随鼓点舞蹈时,节奏不能乱,否则认为年成、战争、生育不吉利。木鼓在这里借助神灵起着规范人们的行为,铸就共同文化心理及民族意识的作用”。[1]人们祭祀神灵、祭奠祖先、祈求子孙繁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婚嫁喜事、送葬安魂、春播秋获、节日欢庆等,无不是在鼓乐舞中进行。   西南滇边跨境地区以及中南半岛这一广大区域里的各民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崇山峻岭之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鼓乐舞使他们的志趣、情感总是积极向上的。亚热带的湿润气候,森林茂密,取材制鼓方便。由于民族居住区域及生产生活习俗的差异,鼓的造型别致、图案各异。历史上木皮鼓舞流行于彝、苗、瑶、傣、哈尼、布朗、德昂、基诺、拉祜、阿昌、独龙等民族中。如较有影响的彝族羊皮鼓舞、苗族木鼓舞、哈尼族的?鼓舞、布朗族蜂桶鼓舞、基诺族的太阳鼓舞等。佤族的木鼓较为典型。以傣、泰族系为代表的象脚鼓舞,不仅流行于傣族、布朗族地区,还广泛流行于东南亚、南太平洋岛屿一带。在缅甸中部地区的瑞波、甘巴鲁等地如今都还流行着著名的“瑞波大鼓”。缅甸民间还有很多表现各族人生活的舞蹈,以鼓舞见长,有长鼓、兄弟鼓、短鼓、象脚鼓、铜鼓、背鼓等鼓舞,多在泼水节、新年欢歌和目脑盛会时表演。   铜鼓,是云南古代先民最早创造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若干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既反映了这一广阔范围各民族文化的某些特色,也反映了他们之间通过铜鼓文化的传播和影响的相互关系。古代铜鼓在中国古滇地区起源后,沿澜沧江、怒江传至东南亚,远至马来亚、爪哇、印度尼西亚群岛,沿元江、红河水系传至越南北部,沿盘江、珠江水系辗转进入贵州、广西、广东等。铜鼓是这些国家和民族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及迁徙、融合,在种种经济的、文化的关系中形成的共同文化载体。在我国的壮族、苗族、彝族、瑶族、布依族、水族、佤族、克木人等;越南的芒、倮倮等族;老挝东部山区的克木人和拉麻人,还有高人、富奈人等;缅甸的克伦、佤、掸等族,历史上都具有铜鼓文明的传统。泰国在盛大的国家仪典、神庙、寺院的各种重要的宗教仪式上也常常使用铜鼓,泰国北部山地的一些部落在20世纪初一直在使用铜鼓。这些民族每逢重大祭祀活动、节庆、建房、婚葬等,都会取出珍藏的铜鼓,鸣铜鼓以聚族人,边歌边舞,或祈祷平安、幸福,或驱逐邪恶、安慰亡灵。遗存在云南文山地区壮、彝民族生活中的铜鼓舞,其历史非常久远,更是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壮族“三月三节”,彝族的“跳宫节”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