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肠癌流行因素的研究现状_临床医学论文.doc
大肠癌流行因素的研究现状_临床医学论文
大肠癌流行因素的研究现状_临床医学论文
【摘要】 大肠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其发生与饮食类型、遗传因素、结直肠良性病变、生活习惯、心理因素、药物等因素密切相关。全文就大肠癌流行因素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 大肠肿瘤 流行病学 流行因素
大肠癌是西方国家第二位高发恶性肿瘤。并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结肠癌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是机体的内因与环境的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多数学者提出,只有根据大肠癌发病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筛选措施,才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提高早期癌的诊断率。
1 大肠癌的发病状况
不同地区、种族、年龄大肠癌发病率不同。综合多年来大肠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其发病状况有很明显的地区分布差异,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趋势亦较一致,即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北美、西欧、澳大利亚和北欧的部分地区为高发地区,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为低发地区。据1999年、2000年全球大肠癌发病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男性大肠癌为45.80/10万,北美44.33/10万,西欧39.84/10万,日本39.54/10万,北欧34.35/10万,南欧28.76/10万,中美洲27.24/10万,东欧25.29/10万,东亚21.31/10万,中国13.29/10万,东南亚11.39/10万,东非8.11/10万,中非2.26/10[2]。而我国大肠癌分布为长江中下游及沿海地区大肠癌发病及死亡率高,内陆各省发病及死亡率较低。浙江省嘉善县为20.6/10万(男)和14.8/10万(女) 而广西自治区扶绥县为2.1/10万(男)和1.3/10万(女),相差10倍。
在种族的分布上,既往认为白种人可能更易患大肠癌,但从移民中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人种差异并不显著。在美国洛杉矶,男性:白人结肠癌为36.6/10万,黑人为23.7/10万,中国人为24.7/10万,日本人为29.8/10万;女性:白人为23.7/10万,黑人为27.6/10万,中国人为8.0/10万,日本人为20.8/10万。因此,除种族的遗传因素外,其他如饮食习惯与结构等更是大肠癌的重要诱因。
大肠癌发病年龄趋向老年化:收集分析我国20世纪70年代文献报告,国内大肠癌病人的中位年龄在45岁左右,较欧美的报告提前12~18年。国内70年代文献中40岁以下者一般占35%左右,30岁以下者也占12%左右。而近5年的数据表明大肠癌中位发病年龄为57岁。宋丰举等[3]对于天津 市 1981~2000年结肠癌发病年龄研究发现,结肠癌发病主要集中在高年龄组,54~81岁年龄组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70%,54岁以下组仅占发病总数的25%。李晓霞等[4]研究显示,结肠癌的就诊率逐年上升,40 岁以上者占90.8%,NGDB资料统计37 277例结肠癌,小于50岁者2 503例,占6.7%[5]。以上数据均表明,结肠癌发病中位年龄后移,其发病进一步向高年龄组集中。因此,高年龄组无疑是结肠癌发病高危人群。结肠癌发病中位年龄后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造成的[3]。
2 大肠癌的流行因素
大肠癌的流行因素至今尚未完全了解,很多研究表明大肠癌的发生似乎和人为的环境因素关系比较密切,特别是饮食因素的影响。此外,遗传、相关疾病等因素亦与大肠癌的流行关系密切。
2.1 饮食因素
合理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一定比例的癌症。在西方人中,饮食因素可能与大约50%的大肠癌有因果关系。目前一致认为,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过高、食物纤维素摄入不足,是大肠癌尤其是结肠癌的主要高危因素,饮食中其他营养素包括维生素A、C、D、E、β胡萝卜素、叶酸和钙等是预防大肠癌的有益因素。
2.1.1 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与结肠癌
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对饮食与结肠癌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致癌物1,2?鄄二甲基肼(DMH)诱导大鼠结肠肿瘤,实验大鼠分3组,所给的脂肪质与量不同,结果给予大量植物油的一组大鼠100%患结肠癌,给予大量动物脂肪的一组则85%发生结肠癌,而给予低脂肪饮食的一组仅50%发生结肠癌。众多的流行病学研究亦证明结肠癌发病率高的地区与脂肪摄入量呈正相关。脂肪饮食致结肠癌的发病,多数认为系脂肪饮食能增加胆汁酸的生物合成,促进其进入肠道,从而抑制小肠对胆汁酸的重吸收,使其在大肠中的浓度增加,肠腔中高浓度的胆汁酸具有促癌作用,其促癌机制为:①改变结肠黏膜细胞形态及动力学,促进结肠细胞增生的同时也促进癌细胞增生;②DNA损伤;③直接干扰DNA代谢,增加构件的掺入和正常程序外的DNA合成;④提高结肠黏膜细胞鸟氨酸脱羧酶活性;⑤抑制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的增生,降低免疫功能。因此在次级胆汁酸浓度增高的情况下,同时摄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多巴酚丁胺负荷心肌显像与运动超声心动图对糖尿病病人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左室心尖部血栓与存活心肌的研究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b-Em14-3-3疫苗的构建及其表达效率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临床价值 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多排螺旋CT在原发性消化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多排螺旋CT对乳腺癌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多排螺旋CT泌尿系成像在输尿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多排螺旋CT肝移植受体三期增强扫描的技术质量评价探讨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多排螺旋CT血管三维成像在胸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病例623例资料统计分析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的中医诊疗现状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的综合治疗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病理学进展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组织RhoE、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组织中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组织中VEGF-C、VEGFR-3、LMVD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组织中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的表达及其意义_临床医学论文.doc
- 大肠癌转移淋巴结构建人源性抗大肠癌噬菌体Fab抗体库_临床医学论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