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篇:《针灸大成》研究文集
而发。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杨氏认为本案系气虚而厥,因患者半月不饮食,六脉似有如无,
故先针内关两穴。内关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别走少阳,通阴维,下接足厥阴肝经,故有清心开
窍,宽胸舒膈,疏肝理气,调顺阴阳之作用,患者阴阳两气相顺相接,则目即开,而能食米饮矣,又
因半月未食,再以乳汁调理其胃气而愈。此杨氏临诊,缓急分明,用针立法之大要也,可师可法。
杨氏在《针灸大成·人神禁忌》按语中日:“以上避忌俱不合《素问》,乃后世术家之说。
惟四季避忌与《素问》相同。惟避此及尻神、逐日人神,可耳。若急病,人尻神亦不必避也。”
本案为辛未日,系针灸忌日、女避忌日,因系急病,故不拘于此,也取得良好疗效。说明杨氏敢于
冲破习惯势力,尊重科学,这一点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是很可贵的。至于“入神禁忌”有无实
际意义,有待今后研究。(未完待续)
(上海针灸杂志1997年第16卷第3期:40-41)
《针灸大成·医案》析(续三)
张晨光李永方 指导:郑蕙田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200030)
关键词 中医药学文献杨继洲 医案 《针灸大成》
[原文]己巳岁,尚书王西翁乃爱,颈项患核肿痛,药不愈,召予问其故?日:项颈之疾,自有各
经原络井俞会合之处,取其原穴以刺之。后果刺,随针而愈,更灸数壮,永不见发。大抵颈项,乃横
肉之地,经脉会聚之所,凡有核肿,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则流串之势,理所必致矣。
患者慎之。
[按]原穴是脏腑经脉原气经过和流止的部位,是经脉中最有代表性的穴位,在治疗本经及其
所属脏腑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案选取原穴治愈颈部核肿即体现了原穴的这种作用。另外,
本案单刺原穴为远道循经取穴法,说明治疗局部病变未必非取局部穴位不可,关键在于掌握经络
辨证,认清病机,循经选穴,随症施治,方可应手而愈。
案中又提醒人们对项部核肿之病当慎重对待。中医认为,颈项为手足三阳经抵达头面必经之
处,手足三阴经也多有支脉通过颈项上抵头部,奇经八脉中除带脉外均与头面联系,当然也须经
过颈项。可见杨氏言颈项为“经脉会聚之所”不谬。现在从解剖上来看,颈部有脊髓、神经、血
管、食管、气管等诸多重要的组织器官。所以,如果颈项部发生异常自当详加分辨,不可草率从
事。
[原文]戊寅冬,张相公长孙,患泻痢半载,诸药不效,相公命予治之,日:昔翰林时,患肚腹之
疾,不能饮食,诸药不效,灸中脘、章门即饮食,其针灸之神如此。今长孙患泻痢,不能进食,可针
灸乎?予对日:泻痢日久,体貌已变,须元气稍复,择日针灸可也。华岑公子云:事已危笃矣,望即治
之,不俟再择日期,即针灸中脘、章门,果能饮食。
[按]泻痢一病多因外感时邪,内伤饮食而致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塞肠中所致。本病初起
以邪实为主,久痢则可伤及正气,损伤脾胃。本文之张相公长孙患泻痢半载,体貌已变,可知正气
已伤。胃虚气逆则不能纳食,而成噤口痢。适值正虚邪恋之时,若徒以攻邪之法,必犯虚虚之弊。
132
附篇:《针灸大成》研究文集
故杨氏以脾、胃之募穴,脏、腑之会穴——章门、中脘培补后天之本,通调脏腑之气血,针灸并用,
共收扶正驱邪之功。此即李东垣所称:治于腹之募者,皆元气不足之病,杨氏据此而妙用者也。
[原文]丁丑夏,锦衣张少泉公夫人,患痫症20余载,曾经医数十,俱未验。来告予,诊其脉,知
病入经络,故手足牵引,眼目黑瞀,入心则搐叫,须依理取穴,方保得痊。张公善书而知医,非常人
也。悉听予言,取鸠尾、中脘,快其脾胃,取肩 、曲池等穴,理其经络,疏其痰气,使气血流通,
而痫自定矣。次日即平妥,然后以法制化痰健脾之药,每日与服。
[按]痫证多为痰邪作崇i蒙闭心窍,流窜经络所致。故治当从“痰”入手。杨氏以胃之募穴
中脘,健脾和胃,治痰于根本:复以多气多血之手阳明经的肩 、曲池通调气血,理痰于经络。而
鸠尾为膏之原穴,有安心宁神,宽胸豁痰之功,为治痫之要穴。四穴同用共达涤痰、安神、定痫之
功。然张夫人患痫症20余载,正气已衰,痰浊已深,非针所能根除也。若痰浊不除,则痫证难愈。
故杨氏复以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