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型铑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紫外显微Raman的研究.pdfVIP

新型铑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紫外显微Raman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932 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催化科学与技术 新型铑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紫外显微Raman研究 陈鸿博2’3王进2云红2朱文霞2 蔡云2易 军4林敬东2。廖代伟“2,。 (1.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厦门大学化学系 3.厦门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4.厦门大学海洋系,厦门361005) 以Rh为催化剂主体,ZnO为助催剂的新型碳纳米管负载的甲醇合成催化剂具有高的催化活性 [411.4mgMeOH/(gcat·h)]、高甲醇选择性和稳定性,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前景。然而,对这种催化 剂的结构表征,尤其对催化剂上c0,H。吸附态研究,还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由于还原态催化剂的背 景较深,FT—IR检测受到红外光透射率的限制,信号很弱,因此臣文采用紫外显微Raman光谱,对催 化剂CO,H。吸附态进行初步表征,结合常规的H2-TPD谱,研究反应物及反应中间态在催化剂表面 的吸附情况,以期弄清在铑基催化剂上CO氢化的催化作用机理01 l实验 1.1 H:一TPD表征程序升温脱附是在常规的实验装置上进行的。实验装置由气体净化系统、 min。 uw—VisRaman 1.2紫外显微Raman光谱表征紫外显微Raman光谱测试是在Renishaw Systeml000R仪器上进行的,以KimmonIK 中进行。 2结果和讨论 从H。一TPD谱上(图1)可见,在该催化剂上有两个吸附峰,最高峰温为351K的脱附峰脱附温度 低,吸附弱,可归属于H。在碳纳米管载体上的物理吸附,而 518K处的较大的脱附峰可能是H:或氢吸附物种在催化剂 上的化学吸附,该峰温与催化剂的最高反应温度相一致,说 明该吸附物种与催化活性有密切相关。!日属于碳纳米管上 弱吸附的H。物种可能来源于Rho和ZnO上活化的H。、H” 或H“,该氢活性物种通过迁移,储存在碳纳米管上,而在 cO加氢过程中,这些氢物种溢流到金属和金属离子上,使 CO的活化及随后的加氧能在富氢的微环境中进行,这一设 想的验证工作正在进行。但可以肯定,以碳纳米管为载体的 Rh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不论其催化活性,还是稳定性都优 图1 Rh基催化剂的H:一TPD谱 于工业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碳纳米管在催化加氢反应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流中反应1h(523C)后的Raman谱,除了图2(a)中出现的两个吸附峰外,还出现了强弱不等的四个 Raman谱峰,参考有关文献,归属如表1所示。 机理作出如下的推测:氢在Rh。上均裂,在ZnO上异裂,产生的Ho、H抖和H卜,除了吸附在Rh及 E.催化剂表征 933 000 1500 2000 2500 RamanShift(c吖1) (a)Rh基催化荆在空气中的Raman谱 图2 Rh催化荆的Raman谱 ZnO的活性位外,电子和质子转移至碳纳米管上。CO在Rh上吸附活化加氢,电子和质子流促进了甲 酰基、甲氧基中间体的形成,最后在CO的氧端加氢,形成甲醇。 衷1 Rh基催化剂在台成气中的Raman光谱及其归曩 以上推测仅仅是根据H。一TPD和Raman谱的一些实验结果和金属及金属氧化物的络合催化作 用理论提出的设想,更祥细的机理研究尚有待于正在进行的原位FT—IR、XPS实验的互补验证。 参考文献 T spectroscopy,1983 [1]HirsehfeldB.Applied [2]韩和相,汪兆平,李国华等.光散射学报,1999,8(1):58 CA SD.et Chem [3]RiceWordy a1.J Phys,1981,74:6487 [4]多稀林,佛特利等著,朱自莹译.有机化合物的特征拉曼频率.1985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