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未成年人的 “城乡隔阂” 与媒体作为 冯恩大 媒体是社会运行机制中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以电视、电影、 电台、报刊、电脑、电话、手机、网站、BBS、QQ等媒介技术为
支撑的现代媒体几乎能无限制地满足人们的视听感官需要,媒体
传播的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已经到了“全方位”“全天候”的程度。
据此我们可以断言,媒体已经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了未成年人社会
化的全过程。 实际上,这一理论假设只能限定于生长在城市环境中的且有
经济条件使用上述媒介的未成年人。在现实中,未成年人使用媒
介的程度与当下社会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有很大的不同,城市里
已经被铺天盖地的各种现代媒介喧嚣得耳鸣目眩,偏远的农村还
在推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显然,媒介覆盖面和普及率的
城乡差异,加之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等因素的城乡差异,使城市
居民与农村居民积累的文化资源从质到量都不可平等而论。当禀
赋了城乡两种不同文化血缘的未成年人群共处于一个空间时,这
种城乡差别从心理到外表都益发彰显,而且,在一些进城农民工
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城市居民子女与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冲突已
见端倪。笔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意在揭示未成年人之间“城乡隔
阂”的社会隐患,推动大众传媒发挥正面引导的社会教育功能,
改良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 308 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文集 一、未成年人的“城乡隔阂” 请看新华网发自北京的一篇报道: “‘蜈蚣!’42岁的薛全礼操着浓浓的豫东口音帮女儿补习普
通话。女儿第一天上学回家,没有早晨送她上学时的兴奋,蔫头
耷脑坐在屋角不说话。一问,原来同桌小朋友文具盒上的蜈蚣被
她说成了‘龙公’,这个在老家完全没有异议的叫法引起了同学们
的嘲笑。结果,开学第一天,小姑娘便得了一个豫东口音的绰号:
龙公。 这是一个‘有幸’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所遇到的尴
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
孩子的公办学校里,独自品尝着那一份孤独、自卑租尴尬,以及
城里孩子对他们的陌生和不理解,甚至还有歧视和欺负。”① 《新京报》曾经报道过一个来自安徽的农民工男孩侯战强 9
岁 的诉说: “刚来北京的时候,爸爸让我去了一家公办的学校上学,说是
那里教学条件好。刚去的那几天,我挺高兴的。 可是有一天,突然有几个北京孩子围着我,骂我是乡下人,
让我回老家,后来还动手打我。我没有招惹他们啊!我告诉了
老师。 后来,那些北京孩子老找我麻烦,说谁让我去告诉老师、打
小报告。后来爸爸看我老受人欺负,就让我到现在的学校 一所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笔者注 。”② 在《新京报》记者进行的一个有关农民工子女失学状况的调
查报告中说: “调查数据:共调查120人,有效问卷107份。在被调查的孩
子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农民工子女有过和北京城里孩子或是家庭
条件优越的孩子接触的经历。他们大半对城里孩子的生活表现出
羡慕:有人羡慕他们有很多玩具,有人羡慕他们有很多吃的,也 第一部分论文集 309
有人羡慕他们穿的好,有些孩子感叹‘他们太有钱了’! 但也有部分孩子说,‘城里孩子待人太傲’、‘自私’、‘瞧不起
人’、‘老买东西,但也老扔垃圾’……和他们接触感到不自在,
甚至害怕。在接触中认为自己会被城里孩子看不起的人有51名, 占总数的47.66%。 在被调查的孩子中,37人称曾有被欺负的经历,占34.58%。 数据统计显示,在有过被欺负的经历的孩子们中间,有95% 以上认为在以后的交往中仍然会被看不起或是再次被欺负,因此
而不愿再与城里孩子交往的大约占60%,另有10%的孩子尽管从
没受过欺负,但也主观地排斥城里孩子。”③ 上述报道显示,在未成年人中,由于家庭出身和城乡差异带
来的经济状况的富贫之别、行为方式的洋土之别,构成了他们相
互的隔阂、排斥乃至冲突。而且,在城市居民子女一方,伴随着
理性不成熟阶段的未成年人的凌弱侵犯冲动,表现出城市文化的
优越感对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的自然歧视倾向。因此,禀赋了农
村文化血缘的进城农民工子女通常成为其中受攻击的弱势一方。 二、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危机 此类现象的存在,已经给进城农民工子女造成了不可忽视的
成长危机。正如郭之纯先生所分析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
使本地学生经常会从他们身上寻找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满足,于是 民工子女的‘眼神里大多数是羞怯的、躲闪的、封闭的’。故此,
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愿意去公立学校就读,而宁肯选择条件相对
差一些的打工子弟学校。应该说,这种恐惧,对孩子们的成长和
成熟而言,是一种难以解脱的困扰和压力。”④ 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来说,他们的父母是在成人阶段进入城市
的,情感依恋和生活根基在农村,为赚钱谋生而来,对城乡生活
的巨大差别有一定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