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中脘穴治疗神志病的探讨.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针法研发至今已有约五年,至少有五千人次以上的临床经验,除了治疗一般性的疼痛之外, 其它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斜颈症、高血压、濒尿、泌尿道感染、骨盆腔骨折、尿路结石 等其它病症也在累积治疗经验中,此次在大会提出报告,希望能提供一个新的针刺方式及思 考观念给各位同道来参考。 【主题词】二(阴阳);三(--焦);五(五行);八(八卦) 针刺中脘穴治疗神志病的探讨 邓伟王娜肖昌云 指导老师:李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不寐是常见的神志病之一.在临床诊治中往往容易固守成规,多以 “心主神明”立论,取穴也以心,心包经等常规安神腧穴为主。笔者通过 多例临床观察,发现中脘穴在不寐一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众 多古医籍中,并未涉及中脘穴的这一治疗作用,其主治多是一些由于气机 逆乱导致的心胸,胃肠的疼痛,胀满。盖中脘穴位居中焦,为胃之募穴. 不仅可以斡旋中焦气机之升降,亦可贯通上下二焦,以交通心肾,来达到 宁心安神的目的。笔者撰写此文,意在阐明调神之法不仅仅是涤痰熄风, 滋阴养血,宁心安神,亦可通过疏调中焦气机来实现。 【主题词1中脘;神志病;不寐 中医的神志病范围较广,包括不寐,健忘,惊悸,怔忡,癫,狂等 疾病,病位涉及众多脏腑,但以心,心包为主。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 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血脉而藏神。心包为心之外卫,代心受邪, 故实邪多易内馅心包,而虚证多为本脏自亏。治法上尊《内经》之旨, “虚则实之”,“邪盛则虚之’’或以滋阴养血安神,或以清热涤痰熄风。 不寐,又称“不得卧”,“目不瞑”,是常见的神志病之一。早在《素 问·逆调论》中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记载,清代林佩琴在《类证 治裁》中进一步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盖胃气主降,若痰火阻痹, 则烦扰不寐也”。《灵枢·邪客》又日:“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 行于阴……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 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 瞑”。指出了不寐的病机乃阳盛阴虚,并立半夏汤一剂,调其虚实,使 阴阳得和。此后,众多医家对不寐一证又多有阐发,针刺治疗时亦注重 调神,多取神门,内关,大陵等心,心包经腧穴为主,配以心俞,三阴 交,四神聪等穴宁心安神。然而,笔者在临床上发现除以上常规穴位外, 中脘穴在不寐一证的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中脘主治概要: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中脘,一名太仓, 胃募也,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 任脉之会,刺入三分,灸七壮”。又云:“心痛有寒,难以俯仰,心疝气 冲胃,死不知人。伤忧恫思气积,中脘主之”,“心下大坚,肓俞,期门 及中脘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指出中脘穴“治心下胀满,伤饱 食不化,霍乱吐出泄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 喘。因读书得奔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癣结气”。《针灸大 成》又日:“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胀,中恶,脾疼,饮食不进,翻 胃,赤白痢,寒癖,气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胀,面色萎黄……”。 从文献记载来看,中脘穴的主治多是一些由于气机逆乱所致的心腹胃肠 的胀满,疼痛,并未涉及不寐一证。 2,中脘治疗不寐的机理:临床上我们观察了多例不寐患者,其共同 之处在于或是通过触诊发现中脘穴附近有明显的结节,条索,亦或有压 痛:或是患者自诉常感心下脘中胀满不适,此皆一派气机壅滞之象。我 们以中脘为主穴,疏调气机,再配以常规安神腧穴,取得了较为满意的 疗效,一些患者十几年的痼疾,经过卜2个疗程后,便可痊愈。 推之其理,盖中脘穴位于心下脐上,当于上下脘之间,隶属于任脉, 其脉贯穿上中下三焦,故中脘穴不仅可以理中焦之气,亦可交通上下二 焦,实乃气机升降之要枢也。其沉降之性,可令心之君火下行,以温肾 之寒水之脏,勿使阴寒之气上冲心胸而成奔豚之证,还可助肺气清肃下 行,以防肺气上逆而成胸满喘息之证;其升举之能,又可协肾水上济, 以抑独亢之心火,勿使热扰心神,终令水火相济,心肾相交,则神明得 安。中脘穴位居中焦,在八会穴中属腑会,又为胃之募穴。六腑传化物 而不藏,以通降为顺,胃为六腑之一,其脉从头走足,胃气亦以和降为 顺。正如《素问·逆调论》所云:“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 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故中脘穴在调理气机升降时多以和降为 主。恰恰因为中脘穴具有斡旋中焦气机,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