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论》写作的动因及其对词坛的影响.pdfVIP

《词论》写作的动因及其对词坛的影响.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词论》写作的动因及其对词坛的影响 ◎魏 向阳 李清照 《词论》的写作动因,主要在其历史 掷地之洪声、铮铮铁骨之气节。 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词学审美理想的张扬三方 李清照具有大胆创新的精神,而 《词论》又 面。 《词论》与李清照的创作对词坛有着巨大而 是她这种精神的产物。在易安思想性格中,有着 深远的影响力。其理论表现为音律平仄要求愈来 不甘从俗、超群拔类、争新出奇的一面,这种个 愈严, “文雅”美境执著追求;其创作表现则在 性特征与其广博深厚的学识、睿智聪敏的思想有 贯穿南宋一百多年的忧国伤怀悲怆之声,深幽曲 机结合,便 自然形成一种大胆创新的精神特质,有 婉的情致以及语言、造境、用典、铺叙等艺术手 了这种精神特质,就往往在其言行中表现出一种 法方面。 新颖独到、脱凡超俗的特点。就审美情趣而言, 词体从中唐成立、延及晚唐五代北宋至李清 她为闺阁女子却不喜脂粉香黛,更不饰重彩珠翠, 照,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史。其问作家辈出,论者 正如她在 《金石录后叙》中所云:“余性不耐,始 亦伙。然而就论词者而言,零散纪事之语多而系 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 统纵论者少,就作家作品微观评价多而着眼于整 涂金刺饔之具。”这显然是脱去了一般俗女的普 个词体发展规律性的宏观研究少。这在词学研究 遍嗜好 。 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比如较早的晁补之, 关于李清照词学审美理想的张扬。简单说来, 曾对柳永、苏轼、黄庭坚等词有所论及,但只着 大概是易安在检讨300年词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发 眼于这几位词人之创作特征而未从词史立论 。 现了问题,觉得有必要指出,以便纠正;应当说, 而李之仪 《姑溪居士文集》卷40 《跋吴思道小 这三个问题是易安认真研究和总结了词学发展的 词》,虽从词史着眼、比晁说较有系统,但仍不够 历史和现状提出来的,是文学 自觉的表现。平心 全面。在这种情况下,李清照高瞻远瞩、大气包 而论,其观点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比较客观的,其 举,以史家敏锐之眼光,论词学发展之得失,总结 用心也只是明得失而纠偏误,并非存心 “逞才使 经验,探讨规律,回顾以往,针对现实,完成其惊世 气”专挑别人的短处以显示 自己的 “高明”。 骇俗之作—— 《词论》。 《词论》虽短但见解非 《词论》对词坛的影响 凡,它不仅弥补了北宋词学研究的重大缺失,奠定 1.理论影响 了南宋张炎诸人词论的基石,而且给整个中国古 南宋婉约词人恪守 “别是一家”的审美观 代词学研究留下了十分珍贵的文献资料。其精警 点,在平仄音律方面要求越来越多越严,以致杨守 睿智的美学思想也熠熠闪光,泽沾后人。 斋有 “作词五要”之说,张炎 《词源》中也一再 李清照 《词论》写作的动因 强调 “词之作必须合律 ”,沈义父 《乐府指迷》 李清照是一位民族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极强 更提出作词的四条标准,首言 “音律欲其协,不协 的人。古人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可是,她身 则成长短句之诗”等等,皆深受易安之启发与影 为闺阁女子,身无半职,却时刻关注着国家安危、 响。他们又从 “别是一家”的观点出发,对诗词 民族存亡,对时政得失多有批评,其见解往往高出 疆界俨然划分。易安批评东坡等人不知词,所作 须眉之上。观其咏史诗 《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 “皆句读不茸之诗尔”,这一理论仍然被后来论 二首》 《夏 日绝句》以及 《咏史》诸诗,皆以史 者沿袭,作为论词之标准 。当然,讲求音律和诗 鉴今、借古讽今,充满了对朝政诸弊以及皇帝逃 词分界,本是坚持词体之特点所必须的,但后来 亡、刘豫潜 国的忧愤之气;再观其 《上枢密韩 肖 的 “词匠”们把这些东西弄得过分玄深,使得词 胄》等诗,又充溢着对高宗 自甘屈辱以求苟安,对 人们 “才说音律,便 以为难……所以望望然而去 群臣龟缩怯懦以求谋身的无比愤慨以及对山河破 之”,产生了形式僵化这样的消极效果,这是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