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docVIP

《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成因   内容摘要:《西厢记》是中国戏剧史上的标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天下夺魁”的佳作。它以瑰丽的艺术魅力和犀利的思想锋芒在中国文学史和社会生活中永远闪耀着灿烂迷人的色彩并呈现出一种多元审美价值的张力。《西厢记》大胆地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响亮口号,这可谓是《西厢记》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它写出了爱情的生命力,也写出了礼教的腐朽,突出了争取婚姻自主、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主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王实甫创作思想的进步性。但与此同时,在崔张婚姻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结局的处理上,又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体现出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一种妥协。所以《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表现出相互矛盾、相向撕扯的二重性,本文将尝试对《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及其原因进行简要探析。   关键词:《西厢记》 主题思想 二重性 进步性 局限性 原因   《西厢记》是我国戏剧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世所罕见的语言艺术的绝唱、难以企及的戏剧作品的经典,它一问世就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漫漫的历史尘埃始终未能遮住《西厢记》这颗闪亮的宝石的熠熠光辉,崔张的动人爱情故事以其不朽的生命元素抵御了无情岁月的销蚀,时至今日,依然充满着灵与肉的搏动,吸引了无数学者,倾倒了众多艺术家,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西厢记》主题思想的把握是解读该剧以及认识其艺术内蕴的价值指向的关键所在,自明清以来,它一直被视为一部反抗封建礼教的爱情剧,它被赋予了歌颂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关于《西厢记》思想的看法, 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是反封建的。但是通读文本,从全局出发,未免会发现把《西厢记》的主题思想狭隘定义在反封建的层面是片面的、有失偏颇的。《西厢记》在突出争取婚姻自主、反抗封建礼教束缚的主题的同时,也表现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妥协,或者说是认可和皈依,因而具有相互矛盾、相向撕扯的二重性。   下面就《西厢记》主题思想的二重性分别展开论述,并尝试探析造成其的原因。   一.《西厢记》思想的进步性   作者笔下的崔莺莺和张生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勇敢的相爱。他们的美满爱情使多少在封建婚姻制度压迫下的青年男女为之击节陶醉,为之神魂飞越。“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响亮口号,便成了执着追求美好理想的时代召唤,洞穿亘古弥漫至今而生发出无穷的魅力和奇峭。   崔莺莺、张生同床共枕、共度良宵、互诉衷肠之前每相见一次, 感情就往前推进一层。他们的结合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只有这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对于男女双方来说,才是平等的,才是幸福的,才是和谐自由的。   崔张在普救寺邂逅,并一见钟情。第一次相见是第一本第一折中,张珙在佛殿瞥见崔莺莺, 立刻有了“正撞见五百年前风流业冤”的感叹,而莺莺对张生的好感通过“旦回顾觑末下”这一非常简洁却又生动传神的动作明显地表露出来,也反映她对张生既有眷恋顾盼之意又有些慌乱羞怯之情的微妙复杂的心理状态。此处莺莺虽然没有说白和唱词,却是“无声胜有声”。二人一见钟情,相互吸引。两情相悦是故事发展、崔张结合的基础。   第一本第三折中,两人第二次相遇。先是崔莺莺与红娘在花园里烧香,张珙在隔墙窥视,偷听到崔莺莺的祝告后,吟诗试探她。张诗云:“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1]崔莺莺听到张珙的吟诵后的反应则是“好清新之诗, 我依韵做一首。”崔诗云:“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2]二人吟诗唱和,互诉倾慕之情。从第一次相遇只是眉目传情、互有好感,到这次相遇作语言交流,二人情感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第一本第四折,两人第三次相遇是在作法事时。为与崔莺莺再见面, 张珙费尽心思想出“带一分斋,追荐父母”这个办法。在喧闹的佛事过程中,张珙对崔莺莺的爱已是深入骨髓,竟然不能容忍别人偷看她。而莺莺自从见了张生也是“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3]   随着孙飞虎的接入等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崔张互相了解的深入,爱情也逐渐升华。但崔莺莺、张珙二人的具体处境,使得他们的爱情要走向婚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婚姻虽是男女双方互为配偶的结合,可是它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不是纯粹的个人私事,而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男女两性结合,确立婚姻关系,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要有被社会所承认的形式,才能成为婚姻。当时社会,婚姻讲究的是门当户对,是男女双方家庭的利益,而并不从男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出发来考虑。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说的:“在整个古代,婚姻都是由父母为当事人缔结的,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4]   可贵的是崔莺莺和张生对自由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