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荀子》中“学”的意涵及现代启示
摘要:以“化性起伪而从善”为基本论说语境的“学”是《荀子》中的重要范畴。它的深刻意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以成为圣人为目标,其本质是成就道德生命;以先王遗言为内容,并分为“数”和“义”两个层次;以“近人”、“隆礼”为方法且注重交流;以“为己”、“不已”、“贵专”、“贵全”为原则;以“虚壹而静”为基本态度。此外,《荀子》中的“学”本身就蕴含了“行”——实践,并且离不开环境的作用。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要德智兼修,重视道德之学,以此消减当代大学价值教育式微所带来的弊端;要学以致用,讲求研修方法,藉以改变当代大学生学无方向且缺乏效率之困局;要虚壹而静,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树立学习也是修身并终生坚持不懈的理念。
关键词:《荀子》;学;性恶;礼;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学”是《荀子》中的重要范畴,其重要性由《劝学》置于首篇可见一斑[1](P58)。然而遗憾的是,在“扬孟抑荀”的历史吊诡中[2],荀学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荀子》之中“学”的深刻意涵亦未能得到理性的反思和全面地发掘。事实上,“上承孔孟,下接易庸,旁收诸子,开启汉儒”[3]的荀学是中国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面向,寓于其中而又(较思孟之“学”来说)别具内涵的“学”对于身处价值教育日渐式微且学而又不得法门之苦境中的当代学人(尤其是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剂难得的医治良方。本文正着意于此,拟对《荀子》中“学”的论说语境、基本内涵作简单的梳理和澄明,以提供学习之参考与借鉴。
一、“化性起伪而从善”:《荀子》中“学”的论说语境
荀子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的前提出发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著名命题,不仅指明了“学”的必要性,而且肯定了“学”的可能性,这构成了《荀子》中“学”的基本论说语境。
在《荀子》中,“人之性恶”决定了“学”的必要性,亦即“学”是“化性”的必然选择。《荀子》文本中有多处论述了“人之性”。例如:“性者本始材朴也”(《荀子·礼论》);“生而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人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荀子·性恶》);“性者天之就,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荀子·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生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荀子·性恶》)……仔细评品所论之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荀子之所谓性,包括两方面意义,一指的是官能的能力;二指的是由官能所发生的欲望。”[4](P142)“而他的性恶主张,只是从官能欲望这一方面立论的,并未涉及官能的能力那一方面。”[4](P145)亦即,《荀子》中的“性恶”主张是针对现实“人性”之情欲面向(而非与生俱来的自然“人性”之“朴质”面向)提出来的。荀子认为,正是因为“从人之性,顺人之情”,以“群”为存在境遇的人(们)才有了各种耳目口腹之欲,产生了贪利争夺之心,从而危及到了共同体(“群”)之秩序(“辞让亡”、“忠信亡”、“礼义文理亡”),所以,在现实世界中所表露出的人性之情欲面向是恶的。“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荀子·性恶》),尽管荀子基于感官经验之现实(人之情欲及对公共体的危害)提出了“人性恶”的主张,但其目的则意在提醒人之为善[4](P146)。荀子非但没有机械地认为人性之恶,恶得不堪教化与涵濡,而且还指出“涂之人可为禹也”(《荀子·性恶》),即性恶之人也可从善。那么,立足于“人之性恶”的经验事实,如何才能弃恶为善呢?荀子认为,“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荀子·性恶》),“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之也。”(《荀子·性恶》)“荀子之意,以人性之恶,必学以正之”[5],亦即人可以且必须通过学习“师法”、“礼义之道”去改变、矫正情欲之恶。因此,学习“师法”、“礼义之道”是基于“人性恶”之经验事实而做出“弃恶为善”之“化性”选择的逻辑必然结果。如果不学习“师法”、“礼义之道”,那么,“化性”之愿景决然不能实现——人性中情欲之恶不可能得到改变和矫正,群之良序也不能得到保障与维继,“弃恶为善”更加无从谈起。
如上所论,倘若说《荀子》中的“人之性恶”决定了“学”的必要性,那么,“其善者伪”则肯定了“学”的可能性,亦即“起伪”是“学”之所以可能的前提。在《荀子》中,与“性”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不同,所谓的“伪”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牛奶过敏的诊断、管理和预防意见书(2024).pdf VIP
- 西安2初一新生分班(摸底)数学模拟考试(含答案).doc VIP
- 2025年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 四上Unit 4 Helping in the community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VIP
- 中国碳化钨项目创业投资方案.docx VIP
- 内能的利用的学案.doc VIP
- 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试题(含答案).doc
- 《中国儿童生长激素使用情况研究》.pdf VIP
- 万华化学经营分析报告.docx VIP
- 2025年中国PVB中间膜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VIP
-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年第二批项目.doc VIP
文档评论(0)